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十體鱷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十體鱷屬
圖片來自deviantart

十體鱷屬(屬名:Decuriasuchus)是偽鱷類的一,屬於副鱷形類迅猛鱷科(目前是個多系群),生存於三疊紀時期的巴西

如同其他迅猛鱷科動物,十體鱷是種四足肉食性動物,是牠們所處環境的頂級掠食動物。十體鱷的身長估計約2.5公尺[1]

十體鱷的化石集中於相同地點,顯示牠們可能是群體行動的動物。十體鱷可能是已知年代最早的群體行動的主龍類

發現與命名

十體鱷的化石發現於巴西南部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屬於聖瑪利亞組(Santa Maria Formation)的埃雷莫阿段(Alemoa Member),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中期的拉丁尼階[2]

化石來自於十個標本,九個是關節仍連結的完整骨骼、部分骨骼,第十個是頭顱骨碎片,其中有三個有接近完整的頭顱骨。其中最完整化石被列為正模標本(編號MCN PV10105a),只缺少肩帶與四肢。其他八個骨骼化石被標名為MCN PV10105b-i標本。發現於其他挖掘地點的投顱骨碎片,則被標名為編號MCN PV10004標本。這些化石都由當地博物館保存、擁有。

在2011年,南美洲古生物學家麥克斯·朗格(Max C. Langer)等人將這十個化石作正式敘述、命名。模式種夸塔科洛尼亞十體鱷Decuriasuchus quartacolonia),屬名在古希臘文意為「十人軍團的鱷魚」,意指這些化石的集中狀況;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Quarta Colonia為名。

古生物學

十體鱷的九個標本集中於相同地點,而且彼此重疊。根據埋葬學分析,顯示這九個化石是同時遭到掩埋的,而不是在不同地點死亡,然後被沖刷到相同地點。如果這九個個體是同時遭到掩埋,顯示十體鱷可能是群體動物的動物。如果屬實,十體鱷將成為已知年代最早的群體行動的主龍類

參考文獻

  1. Template:PtTalamone, R. Anunciada descoberta de predador mais antigo que dinossauros. Agência USP de Notícias. 31 March 2011 [1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4). 
  2. (英文)Marco Aurélio G. França, Jorge Ferigolo and Max C. Langer. Associated skeletons of a new middle Triassic "Rauisuchia" from Brazil. Naturwissenschaften. 2011, 98 (5): 389–395. PMID 21445632. doi:10.1007/s00114-011-0782-3.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