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區域聯防戰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區域聯防戰術提出者——沃爾特·莫德爾元帥圖片來自新浪


區域聯防戰術是納粹德國陸軍元帥莫德爾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實施的一種戰術。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區域聯防戰術
        提出者         沃爾特·莫德爾
        戰術成功戰役代表         勒熱夫戰役
        戰術失敗戰役代表         蘇聯巴格拉季昂行動


戰術概要

區域聯防戰術是莫德爾在東線戰場提出來理論,針對的當然是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大縱深戰役理論概要為:「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人的防禦縱深在選定方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然後將機械化兵團組成梯隊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空降以求達到預定的戰役目的」。


正因為如此,莫德爾的理論應該就呼之欲出了。「在敵人可能進行的主要突擊方向上,依次建立縱深防禦,然後分散使用裝甲部隊,將裝甲部隊化整為零,拆分成小股部隊,分散投入作戰,加強防線的韌性和防禦,企圖使敵軍的突擊力量,隨着時間和突擊距離的延長而慢慢變弱,在敵人突擊力量枯竭之時,投入戰略預備隊對敵人進行大反攻,然後達到預定的戰役目的」。簡單概述為在縱深拉開連續的多梯次防線,通過前哨或者前方的薄弱防線判明對方主攻方向之後,讓主方向的部隊先頂住,從次要方向調集機動力量補強到主防禦陣地,讓己方主力利用預設陣地的優勢和對方主力持續頂牛,通過消耗對方使對方無力再攻。


這樣的戰術理論,是針對蘇聯大縱深突擊理論孕育而成的,並且在勒熱夫突出部以及奧廖突出部,均取得不錯的效果,可是卻在1944年6月23日的巴格拉基昂行動中,成為了莫德爾人生中最大的敗筆。[1]


戰術運用成功戰役代表

勒熱夫戰役大體局勢圖圖片來自百家號

勒熱夫戰役

蘇聯7個集團軍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莫德爾第9集團軍展開了向心突擊,其主攻方向在勒熱夫突出部的東、西兩側的鐵路交通線上。科涅夫指揮西方面軍重建的第39集團軍佯攻北部,但前進了10千米即被扼制,再無作為;另外第20、第31集團軍20萬大軍、500輛坦克攻擊突出部東側德軍第27 步兵軍。在突出部西側普爾卡耶夫中將的加里寧方面軍第41集團軍、第22集團軍則攻向別雷的第41裝甲軍,這是蘇軍慣用的「鉗形攻勢」


蘇聯戰略構想上來看,蘇軍企圖突破第九集團軍的防線並向縱深推進,然後拔除整個勒熱夫突出部,主攻方向即是勒熱夫一一色僑福卡,以及別雷地區,試圖從德軍側翼進行突破然後向縱深推進,兩軍會師之後便完成包圍勒熱夫突出部的戰役目的。


勒熱夫一一瑟喬夫卡地區上,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給莫德爾派來了新的援兵,莫德爾將軍可指揮6個裝甲師與2個摩托化師來抗擊蘇軍進攻,莫德爾把增援部隊拆分成小股作戰部隊,分散到各個戰線進行支援,並且圍繞着河流和村莊的環形防禦陣地通過建立多重縱深防禦,成功阻擋住了東部地區,不服輸的蘇軍又投入了戰略預備隊第5、第6坦克軍350輛坦克,試圖再次擊破莫德爾的防線,經過三天激戰,蘇軍損失慘重蘇聯軍隊已經無法承擔更嚴重的損失了東部戰線也進行了撤退。


別雷地區,克魯格後來又給莫德爾派來了第12、第20和第19裝甲師等部隊。靠着大量的增援,終於迫使蘇軍轉入防禦。莫德爾抓住機會,在12月7日發起了反攻,第1裝甲師和「大德意志」師一個團從北面,第19、20裝甲師從南面,向蘇軍發動鉗形攻勢。3天以後,德軍南北兩路會師,蘇軍第41集團軍包括所羅馬金的第一機械化軍有約4萬人被包圍了。最終蘇軍批准了撤退行動,德軍徹底消除了西部的威脅。


此次戰役蘇軍大約有10萬人死亡,23.5萬人負傷,1847輛坦克被摧毀,127架飛機被擊墜,而德軍的人數僅僅只有五萬左右,蘇軍在戰術性慘敗,在戰略上雖然拖住了德國戰略預備隊對斯大林格勒的增援,但是同時也拖住了己方部隊,不過蘇聯的戰略預備隊遠比德國人更多,從實際戰果來說,除非德軍主動放棄勒熱夫,馳援斯大林格勒,否則結果幾乎相同,蘇軍戰略性勝利天王星行動和火星行動這對孿生兄弟,釀成了斯大林格勒的殘酷和勒熱夫的血腥。而這場戰役也成為「戰神」朱可夫元帥為數不多的失敗戰役代表之一。


戰術失敗戰役代表

巴格拉季昂行動大體局勢圖圖片來自搜狐

蘇聯巴格拉季昂行動

蘇軍在戰前的反偵察以及欺騙德軍的行動堪稱完美,再加上莫德爾極限賣隊友,蘇軍高達240萬的兵力,在戰略上達成了突然襲擊的效果,根據羅科索夫斯基元帥計劃,蘇軍對二個白俄羅斯陽台的圍攻和包圍,博布魯伊斯克包圍圈,維傑布斯克包圍圈,這極大的損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莫德爾還是依靠傳統的方法,依次建立縱深防禦將增援部隊拆分開來,逐個投入前線作戰,此事蘇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機械化軍團的突擊已經是爐火純青,莫德爾元帥將德軍拆分開來,使得兵力分散,造成被蘇軍逐個擊破的局面,雖然聽從萊因哈特的坦克伏擊戰術,讓蘇軍損失大量的坦克部隊,不過這並沒有改變大局,蘇軍在巴格拉季昂行動中突進550至600公里,可以說是巴巴羅薩的翻版,只是這次角色對調了一下,最終的落幕之戰,華沙反擊戰,也是在蘇軍突擊力量耗盡之時,投入了最精銳的赫爾曼·戈林師以及黨衛軍部隊進行了反撲,可見這個時候它的區域聯防戰術的僵化保守的缺點展現無遺,並且區域聯防戰術將兵力過於分散,如果防禦縱深和寬度足夠長,那麼防禦的效果將更加不理想,而且需要龐大的兵力,即使抵擋住了蘇軍,那麼戰略預備隊能否達到反突擊的效果?沒了![2]


視頻

二戰中,莫德爾的區域聯防戰術和曼施坦因的彈性防禦戰術有何區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