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簡介 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於2006年10月16日成立,為民間慈善組織。以「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推動扶貧救助」為主旨,以「扶危濟困、福利眾生,搭建心靈慈善的善行實踐平台」為使命,以「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為目標,本着「心靈慈善、感恩慈善、人人慈善、時時慈善、補位慈善」的運作模式,10年來志願者規模由最初的五人發展到目前每年30萬多萬的人次的參與,開設項目由最初的助學,發展到仁愛心棧、仁愛衣+衣、仁愛孝德、災害救助中心、四和仁愛社區服務中心、雛菊花公益、啟明書院、老年常青關懷、龍泉之聲傾聽熱線、幸福鄉村圖書館、千家愛孤殘兒童救助、生命關懷、仁愛環保14個項目。 基金會先後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授予「民族社會工作組織獎」,被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授予「年度優秀慈善公益組織」,被北京市民政局評選為「5A級社會組織」、「北京市5A級社會組織示範基地」、「北京市社團系統先進集體」等。 [1]

文化

仁愛慈善理念

佛教界從事公益慈善事業源於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倡行慈悲,並將其視為佛法根本。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說,「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並拔除痛苦,二者合稱為「慈悲」。佛教還極力倡導學修智慧,認為慈悲與智慧結合才是完善的。佛教空有不二的甚深教義與慈悲濟世的廣博情懷,為慈善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

佛教於兩漢之際自印度傳入中國,與儒道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鑑,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三大主幹之一,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歷史上,中國佛教發揮着重要的社會功能:佛教寺院擔負着學說機構、教育場所、圖書館、文化傳播中心和慈善服務中心等重要角色;佛教僧侶成為知識與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當遇到自然災害時,寺廟為廣大民眾提供衣食庇護和信仰依靠。

莫以善小而不為,慈善往往都是從點點滴滴開始的。我們只有從一件一件很細小的事情開始做起,假以時日就會成為大善。我們要一天又一天不斷去努力,勸人行善,導人向善。人人行善,人人心善,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美好,也就是佛教所講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這就是最大的公益慈善。

仁愛志願者

要想做一個完美幸福的人,最好的途徑就是做最利益他人的事情。——馬克思

參與並從事慈善事業是每個公民都享有的權利。人人都可以擁有一顆善良真誠的心,這是慈善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終極歸趣。9年來,仁愛基金會由最初的5位常住志願者發展為每年有8萬多人次志願者參與到慈善事業。志願者們在實踐善行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付出,更是收穫。仁愛志願者構築了仁愛慈善的亮麗品牌。

仁愛志願者以信仰為支撐,全心全意地付出,用自己的善心、善意、善良、善行闡釋着導師學誠大和尚的慈善理念,傳播善法,發揚了慈悲濟世、樂善好施的佛教傳統,既讓參與者實踐善行、積功累德,也對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截止2015年6月底,直接或間接累計幫助了350多萬人次,為社會奉獻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力量。

在基金會的發展和志願者關懷層面,導師學誠大和尚給予方向性指導,由主管法師帶動骨幹志願者,骨幹志願者再進行分層帶動,次第引導志願者樹立「利他才是生命的意義」的人生宗旨與充滿陽光的心態,強調無我奉獻的精神,促進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志願者在參與慈善的過程不斷的淨化自己,生命會越來越有力量,並且也易於向社會傳遞正能量。

仁愛基金會專設「仁愛志願者部」,其以仁愛志願者為服務對象,以「志願者加入」、「志願者培訓」和「志願者關懷」為工作重點,為仁愛志願者提供系統的、次第的慈善理念和技能培訓,並讓志願者在付出愛的同時感受到來自仁愛大家庭的關愛,開展活動包括:通識培訓、志願者分享會、核心理念培訓班、年終志願者關懷、 志願者登記管理、義工志願者時間登記、志願者答謝會等。

慈善項目

仁愛基金會在心靈關懷、促進和平等公益慈善事業方面,進行着深入實踐與不斷的探索,發展出「心靈慈善、人人慈善、時時慈善、補位慈善、感恩慈善」等公益慈善事業的新模式。

仁愛基金會的慈善項目是在導師學誠大和尚的指導下,次第開展起來的,並不斷走向深入。截止2015年6月底,仁愛由最初的一個慈善項目發展到十一個慈善項目和1個子項目。陸續開展了捐資助學、救急救難、奉送愛心粥、關懷老人、開辦鄉村書院、推廣環保、傾聽熱線、捐衣扶貧、救助患兒等多種項目。

基金會的項目設計為兩個方向:常時開展項目和災難應急救助項目。常時項目參與門檻較低,鼓勵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着力於推動提高公民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公眾主動關注社會和民生。災害救助項目以心靈關懷為項目特點,以人為本,以理念為嚮導,以最少的資金投入得到最大的身心成長為本懷。

仁愛基金會致力於將每個慈善項目做成精品,通過精細化的工作,最大程度地彰顯人文關懷,傳播慈善文化,弘揚慈善精神,喚起社會公眾的慈善意識,讓慈善成為每個人強大的精神動力。仁愛基金會項目特點:

心靈慈善:讓各方人士內心良善得到增長,包括捐贈者、受助者、志願者和旁觀者。

人人慈善:最大程度地深入民眾、貼近生活,感染帶動廣泛的人群參與善行。

時時慈善:慈善如同不間斷的呼吸一樣,簡單平常,輕鬆自在,並且從無停歇,是生命的源動力。

感恩慈善:在付出有限的物質和體力時,收穫無限的奉獻快樂。感恩受助者給我們機會,感恩捐贈的慷慨,感恩所有的一切。

補位慈善:與政府配合,形成功能互補,承擔社會責任。

仁愛助學

2007年3月,在導師學誠大和尚的倡導下,基金會成立了第一個慈善項目——仁愛助學,資助對象是父母雙亡或父母一方去逝,另一方因再婚或重大疾病無法盡撫養義務的在校學生及偏遠地區貧困學生。

項目以「資助為起點,關懷為重點」,在給予資金資助的同時,組織志願者隊伍,通過書信關懷、家庭走訪、互動聯誼等方式,從心靈成長方面,持續關懷受助學生,避免他們由於單純得到經濟資助,形成依賴,降低奮發向上的努力,使他們從關愛中汲取力量,形成強大的報恩動力。

助學項目的特色:孤兒助學項目重視與受助學生的互動交流和心靈成長。仁愛組成了志願者大朋友團隊,去孩子家裡走訪,進行互動聯誼,還會與孩子持續通信、短信、電話、微信聯繫,在網絡上建了QQ群,便於更好的在後期關懷受助學生。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約6556人,累計受益人次約5096人,累計投入金額4,855,784元。

仁愛衣+衣

2007年6月,「仁愛衣+衣」衣物捐贈項目成立,7月正式啟動。學誠大和尚帶領龍泉寺法師捐贈衣物,並為貧困地區、受災地區鄉親和捐贈衣物的愛心人士舉辦了莊嚴的祈福儀式。

項目以二手衣物為媒介,在接受來自全國各地衣物捐贈的同時,組織志願者將衣物根據性別、年齡、身高等信息進行精細分揀,自成立以來發放衣物超過100萬件以上。分揀者因待人着想的用心,能夠體會到慈善的意義和利他的快樂。許多企業員工、學校學生、政府人士都被這種分揀方式所吸引,紛紛來體驗這樣的心靈慈善。

隨着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轉化,舊衣物需求遇到了瓶頸,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截止2014年底,累計參與人次約13100人,累計受益人次約41萬人,累計投入金額2,313,200元。

仁愛救災中心

2007年8月,「仁愛行動」災害救助中心成立。「仁愛救災中心」工作方針是「創造條件、加強合作、量力而為、注重實效」。在平日生活中,參與大型公益活動的安保工作,在國家遭遇重大災難時,定位於做政府主流救災體系的補充者、民間公益組織的協調者、災民可以信賴的服務者和陪伴者、災後原生公益力量的培育者。

災害救助中心先後參與十餘次重大災害救助,以救難、救急、救助、救濟四個階段展開賑災工作,尤其側重通過災後陪伴和培育當地公益組織的方式,幫助災民進行生活和心理重建。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約2282人,累計受益人次約35200人,累計投入金額15,394,051.44元。

仁愛心棧

2008年1月,「仁愛心棧」奉送愛心粥項目成立。針對現代都市中,人們身心忙碌,缺少關懷和信任的需要,遵照學誠大和尚的安排,基金會成立了「仁愛心棧」奉送愛心粥項目,在火車站、汽車站、地鐵出口、寫字樓附近,每天清晨熬製愛心粥,伴隨着溫暖的問候,免費奉送給過往行人、旅客、來不及吃早飯的上班族,以此啟發更多人的善心,倡導身邊慈善。[2]

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秦皇島雅安鄭州太原等城市開設了15家「心棧」,即將開啟的「心棧」還有多家。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約209,300人,累計受益人次約2,88多萬人,累計投入金額1,085,791.12元。

仁愛孝德獎

2009年5月,「仁愛孝德獎」項目成立。「仁愛孝德獎」項目的目標,是通過評選和獎勵獲獎學生,在青少年當中倡導孝悌、感恩、奉獻的中華傳統美德,以獲獎者的事跡,感召更多的人從為身邊的人做點滴的善行開始,去實踐孝德。

「仁愛孝德獎」評選活動不僅可以帶動孝親尊師、友愛同學風氣的形成,也對學校、村落、社區德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輔助乃至推動作用。經過多年的探索,孝德媳婦、孝德女婿、德藝雙馨的教師等活動也陸續展開。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500人,累計受益人次59485人,評選孝德之星272人,仁愛孝德媳婦171人,累計投入金額198,000元。

仁愛常青

「2009年6月,在學誠大和尚「老年項目,從關懷做起」的啟發下,「仁愛老年關懷」項目成立,於2014年7月正式更名為「仁愛常青」項目組。

開展的活動有:念佛團、誦經班、法器組、福田隊、合唱團、手工藝組、龍泉香、臨終關懷、敬老院送溫暖等,通過「自助、互助、助他、他助」的形式,鼓勵老年人不被動地等待他人的照顧,而是在從事志願服務他人、利益他人的過程中,彰顯生命光彩。「仁愛常青」項目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身心互助的平台,帶動老年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圓成從善的願望,從而能夠心有所安,安有所覺,覺而常青。

常青組每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舉辦豐富多彩的敬老愛老活動,讓老人們體會到關愛,同時也為年輕人提供孝敬老人的善行機會。截止2015年6月底,累積參與人次約41737人,累計投入金額153,600元

傾聽熱線

2009年7月,龍泉之聲傾聽熱線成立。學誠大和尚看到很多人因為戀愛、婚姻、家庭矛盾以及就業、學業、疾病、自身心理素質不好等諸多因素,心裡的痛苦無處傾訴,就提議仁愛基金會成立一個聽他們傾訴的熱線,並給熱線命名為龍泉之聲傾聽熱線(簡稱傾聽熱線)。

傾聽熱線,是以傾聽為主,用陪伴的方式讓來電者講述他們的故事或者遇到的問題及感受,傾聽的同時傳遞對來電者的關注,用心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及時鼓勵,讓來電者感受到溫暖,增強自信,慢慢增加內心的力量,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2011年龍泉之聲傾聽熱線項目獲選首都慈善公益組織聯合會優秀慈善公益項目。

傾聽熱線實際上是來電者與志願者共同成長的平台。傾聽熱線在六年多的時間裡,接聽了全國很多地區的朋友來電。截止2015年6月底,累積參與人次5733多人,累計受益人數4145人次,累計投入金額268,500元。

目前傾聽熱線共有兩條電話線,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接聽電話(晚上19:00點至23:00)。號碼是:010-60705037。

社區服務

四和仁愛社區服務中心是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下設的以「專注心靈成長、助力社區和諧」為目標的社區服務項目,起始於2011年3月,定位於做「心幸福」的倡導者。致力於通過組織社區慈善活動,讓參與其中的志願者和服務對象一起成長,實現從個人到社區的「身心和樂,家庭和睦,鄰里和順,社區和諧」。 [3]

四和仁愛重點開展的項目:愛普樂沙龍(少兒劇場)、 晚晴坊(仁愛素包、特殊群體關懷、百歲人生 )、社區睦鄰節。

愛普樂沙龍:以孝德故事、經典文化、現代生活等傳統與現代共通共尊共行的美德為核心,自寫劇本,自導自演,使學習者在承擔角色和舞台呈現的過程中演繹和體會人生真義,獲得心靈上的成長。晚晴坊:精美的素包和香軟的粥放在潔淨的食盒中,通過志願者遞送給社區的老人們,作為四和仁愛向社區老人致敬的特別方式!同時,針對社區特殊群體,會由仁愛志願者帶領社區志願者進行定期關懷、幫助。 百歲人生,對百歲以上老人進行人生訪談,記錄其經歷及寶貴經驗,供後人學習。社區睦鄰節:在社區內不定期的的舉辦睦鄰節,消除鄰里之間的冷漠,促進社區和諧。藉助社區的力量組織各種慈善活動,讓更多的人方便的參與慈善,在互動中建立友誼。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4042人,累計受益人次10200人,累計投入金額210000元.

仁愛·雛菊花

仁愛·雛菊花公益,成立於2009年6月18日,原名「雛菊花公益」,是一個純公益性質的助學服務平台。2013年11月2日,雛菊花走入仁愛,更名為「仁愛·雛菊花公益」。助學為其主要慈善項目,還有捐書、捐物和助醫項目。[4]

「仁愛·雛菊花公益」放眼全國,紮根廣東,積極探索廣東地區特色的助學模式,實現志願者團隊的穩定發展和成長,更好的幫助孩子。通過開展各種活動,讓志願者了解、關懷孩子,並建立長期的連接,陪伴孩子們共同成長。

全國擁有80多個助學點,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陝西、雲南、四川等地。截止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3448人,累計受益人次5600人,累計投入資金3567089元。


2013年8月21日項目正式成立,為貧困地區農村中小學建立圖書館,為這些學校投入優質的兒童讀物,並以專家授課和志願者回訪的形式,在各個建館學校普及閱讀文化,以期培養農村兒童的終生閱讀習慣。志願者們或練習閱讀技巧,積極參加回訪的閱讀活動,或撰文宣傳圖書館項目,或主動承擔數據整理、後台服務等任務。

幸福鄉村圖書館發展的過程,也是所有參與者們自我成長,體會隨手公益的過程。幸福鄉村圖書館崇尚的閱讀體驗,是帶着幸福、平和、愉悅和愛的閱讀習慣。我們的願望,是在一千所學校里,孩子們都能帶着這樣的閱讀情緒,幸福健康的長大!自項目發起以來,幸福鄉村圖書館已經在貴州省河北省等地中小學建立了十個圖書館。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396人,累計受益人次7888多人,累計投入資金333524.66餘萬元。 [5]

仁愛啟明書院

啟明書院是一所開啟生命智慧的書院。書院是一種教育方式,為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書院最早出現在唐朝,最初只是地方教育組織,正式的教育制度則是由朱熹創立,發展於宋代。原由富室、學者自行籌款,于山林僻靜之處建學舍,或置學田收租,以充經費。其特點就是為了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德性。


2014年10月,「仁愛啟明書院」項目成立。「讀書啟智,做人明理」是書院口號,書院院訓為「誠敬智和」,書院院歌為「關愛」。書院旨在推動鄉村地區及弱勢人口讀書文化建設,關注其生存和教育問題,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提升生命品質,同時也是志願者們實踐善行的平台。為了使項目開展的更專業化、標準化,方便受助人群,書院開發了【仁愛小藥箱】、【仁愛U盤】和【仁愛寶盒】,特設【仁愛小屋

2014年10月1日,第一所仁愛啟明書院在西藏拉薩開啟,到目前已有30所書院投入使用,在建書院多所。截止到2015年6月底,累計參與人次39167人,累計受益人次181416人,累計投入金額4511544.12元。

【仁愛小屋】

「仁愛小屋」的設立,旨在給予農村地區貧困人群以切實的物質幫助,以此傳播「大眾慈善、補位慈善、心靈慈善、時時慈善、感恩慈善」的仁愛理念,實現「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的願景。「仁愛小屋」是「仁愛啟明書院」的一個子項目,延伸了「啟明書院」的慈善範圍。

千家愛

於2013年1月1日,「千家愛」在河北省廊坊市正式成立,2015年7月2日正式加入仁愛。就如名字一樣,希望能把數千個家庭的千份愛凝聚在一起,以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孩子。


千家愛」緣起於愛心媽媽們幾次探訪殘疾孤兒寄養所後的那份深深地觸動。那裡的孩子與我們的孩子微有不同,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孤兒院的殘疾孩子,寄養所將這些孤兒接來治病並撫養,直至被領養。「千家愛」為會員制,每名會員以家庭為單位,每月捐贈愛心款50元。善款統一管理,全部用於殘疾孤兒的手術治療費用,做到專款專用。

每月最後一天,千家愛會給全體會員發短信,匯報本月愛心款的收入支出及款項剩餘情況,真正做到了賬戶公開透明。截止到2015年6月底,千家愛累積會員450個,累計參與人次350人,累計受益人次34人,累積捐助善款54萬餘元(含定向捐助)。

仁愛生命關懷

仁愛生命關懷的項目介紹:生命是珍貴的,生命的誕生是美麗的,生命的終點也應是莊嚴的。中國正在步入老齡社會,對病危人群、臨終人群的生命關懷需求越來越大。通過無私照料與關懷、心靈疏導、精神慰藉等,讓老人們在此生的最後階段解除恐怖、憂慮、痛苦,走好此生最後一段路。基於此需求,仁愛基金會生命關懷項目應運而生,立足重點關愛長期病重不能自理老人以及臨終之人,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生命關懷,同時提供臨終助念服務,給予生命新的重生, 並普及臨終和助念知識,移風易俗,利益更多的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