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在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北京火車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牆上,矗立着一座雄偉的建築物,俯視着乘火車進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徵北京的明顯標誌,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東南角上的角樓。原北京有內城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的,除於九門興建城樓、瓮城和箭樓外,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於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樓一座、其名稱應是城角箭樓,簡稱角樓。此處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東南角的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

發展歷史

明正統二年(1437年)施工,正統四年完工。明《英宗實錄》[1]載:「(正統)正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師門樓、城壕、橋閘完。……城四隅立角樓。」角樓建成後,歷代均有修繕。1935年大修,曾將內部的大木結構上的彩繪改為滿堂紅油飾。

明清時期北京內城東南角城防建築。在北京市建國門南北京火車站東南。建於明代正統四年(1439),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1935年維修時,部分構件有改動,但基本保存明代結構,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角樓,建築別具一格。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角樓建於明代內城的東城牆和南城牆結合處,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 15米。樓沿城台外緣轉角建造,高 17米,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35米,南北長35米,寬16米,建築面積700餘平方米。四面砌磚垣,重檐七檁歇山頂,兩條大脊於轉角處相交成十字,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璃列脊飾獸頭。樓體外側辟有4層共144個箭窗,亦稱射孔。樓體內側 (背面)出抱廈,亦相連成轉角房,辟2門,一向西,一向北。門上設直欞窗。樓內立兩排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骨幹。金柱都是由楔形木包鑲八棱形木心拼接而成,底徑70厘米,上徑45~50厘米。金柱上承三層架梁,每架梁的西端有桁、墊、枋,形成角樓主體框架。外金柱一側沿箭窗由承重枋隔為3層,承重枋之間由四根楞木橫向聯接,上鋪樓板,站在樓板上可從箭窗向外投射和瞭望。角樓城磚大小一致,規格為43×24×12厘米。有些磚的一頭印有嘉靖、隆慶等年號或窯記、私人印記等。

建國後城牆逐段拆除,東南城角一帶亦因1958年新建北京火車站受到影響,只保留了角樓城台和迤西近百米的一段城牆,當時由文物管理部門作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殘留的角樓和城牆並未遭到破壞。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人為的破壞,再加年久失修,圮敗日趨嚴重。1981年由政府拔款修繕,1983年修竣。根據不改變原狀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民國年間修繕後的舊貌。並設立了保管所,籌備展覽,對社會開放遊覽。

195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角樓以及城牆採取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1981年國家撥款對角樓進行了全面修繕,1983年竣工,並設立了保管所。

主要景點

在建國門南大街和崇文門東大街相交處的內側,北京火車站東南殘留的一段城牆上,矗立着一座雄偉的建築物,俯視着乘火車進出北京的旅客,形成象徵北京的明顯標誌,它即是建在北京明、清城垣東南角上的角樓。原北京有內城外城之分,內城建築較早,是明代初期在元大都城的基礎上改建的,除於九門興建城樓、瓮城和箭樓外,為了加強城垣的防衛,於城四角城台上均建箭樓一座、其名稱應是城角箭樓,簡稱角樓。此處是唯一保存下來的北京城東南角的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2]

樓建於突出城牆外緣的方形台座上。台高12米,底邊長39.45米,上邊長15米,樓高17米,通高29米,建築面積700多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磚垣,重檐歇山頂。樓體外側向東、向南兩闊面和向西、向北兩側面均辟箭窗(射孔),共4層144孔。樓體內交金柱20根,是角樓的主要承重結構。角樓高大峻拔,形式特殊,是明清城防和城樓建築的獨特例證。

視頻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 相關視頻

北京東南角樓 明城牆如此講究城磚都刻字是何意
北京東南角樓 站在角樓高處領略當下北京 現代化城市的變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