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物館藏品展區一角原圖鏈接來自 百度 的圖片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於2004年4月22日正式開館,為中國古老的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皮影戲創建了一個生存與傳承的空間。人們從這裡看到兩千多年前皮影戲的發明創造過程和500多個盔發別致的皮影頭像。無論是善美的還是惡丑的,都有一種熟悉親切之感。熟稔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都向人們展示着皮影戲曾有的輝煌。《山羊與狼》 、《哪吒鬧海》、《寶蓮燈》、《水漫金山》、《小英雄雨來》等諸多劇目都曾獲藝術獎勵。這一切,都與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息息相關。

簡介

位於通州區馬駒橋金橋花園。由原北京皮影劇團團長崔永平出資主辦,2004年對外開放。展館面積約250平方米,展覽分製作工序介紹、皮影藝術展示、皮影歷史 資料等內容。博物館有藏品3萬餘件,展出1萬餘件,包括明、清、民國、抗戰時期的皮影作品,河北、山東、四川、陝西等地不同特點的作品以及崔永平自己設計製作的部分作品。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經北京市文物局核准註冊,於2004年4月22日開館,由原北京皮影團崔永平先生與其夫人出資主辦。位於北京通州馬駒橋金橋花園16樓四單元,展覽場地250平方米。博物館展出三萬餘件珍藏品,其中包括明、清、民國、抗戰期間、河北、湖北、山東、四川、陝西、山西、甘肅、青海等地不同特點的作品以及崔永平先生自己設計部分作品。展覽包括製作工序、皮影藝術[1]展示、皮影歷史資料、演出道具、劇本及皮影的表演技術。該博物館的建立填補了北京乃至全國尚無類似博物館的空白,對於繼承和保留我國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一間自住的兩居室、兩間租來的鄰家兩居室、大大小小和零零散散的各式皮影外加一個叫崔永平老人的一腔熱情支撐着中國唯一的一個,世界惟一的一個皮影博物館——中國皮影博物苑。 在2004年之前,一直沒能在它的發源地———中國———建立起專門的博物館。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慚愧而遺憾的。偏偏有一位與皮影結緣的人,不畏艱難地,擔當起建立皮影博物館的重任,傾其所有,矢志不渝。這個人名叫崔永平,他的私人博物館叫作「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發展歷史

上個世紀80年代,皮影藝術在浩劫之後,開始復甦。各種皮影表演不僅回 到了中國觀眾當中,而且被中國的表演藝術家[2]們傳播到了國外。崔永平夫婦決心建立中國人自己的皮影博物館,正是在國外演出交流的時候,得到的啟發。1983年夫妻倆隨劇團去法國演出,看到人家有一個展覽中國皮影作品的博物館,但是當時我國卻沒有。從那時起,他們就計劃要在國內開一家皮影博物館。後來他們去的國家多了,才發現很多國家都有皮影博物館,更重要的,是九成左右的展品,都來自中國。這就更堅定了他們要在中國建博物館的決心。崔永平一邊忙演出,一邊四處尋找老皮影和有關皮影的資料,終於在1993年病倒了。他這一病,不但右半身變得不聽使喚,而且花光了留着辦皮影博物館的積蓄。

為了拿出建博物館的錢,他們把自己的房屋扒開一扇臨街的窗戶,開通了公用電話,一來可以掙錢辦館,二來可以讓崔永平鍛煉說話———血栓使當時的崔永平說不了話了。就這樣,一邊經營公用電話,一邊賣着冰棍兒汽水,夫妻倆度過了艱辛的6年多時間,才攢下錢,在偏遠的馬駒橋買下了一層樓房。從此,開辦博物館的事情終於有了眉目。王淑琴在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不禁眼眶濕潤,或許這其中的艱辛遠不是隻字片語能夠表達的……她說,開辦皮影博物館,是他們夫妻畢生的心愿。

視頻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相關視頻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訪談王淑琴老師
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所見所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