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北京大學物理化學學科起源於化學系的物理化學教研室。主要研究包括:功能體系分子工程學;納米化學;生物物理化學;膠體與界面化學;催化化學;理論與計算化學。

機構簡介

1983年經國家教委批准,由結構化學、膠體化學、應用物理化學和溶液理論四個教研室組建了物理化學研究所。

1987年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聯合成立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1]

1995年由催化教研室、電化學與光電化學實驗室、化學信息學實驗室、激光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室和納米化學實驗室組建了現代物理化學研究中心,後牽頭組建了北京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2003年原物理化學研究所和原現代物理化學研究中心重新組合為新的物理化學研究所。依託於北京大學分子動態與穩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

現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為劉忠范教授,副所長為來魯華教授和齊利民教授

物理化學研究所在老一輩化學家傅鷹、黃子卿、唐有祺院士的開創性工作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支以優秀中青年學者為骨幹的學術隊伍,呈現出朝氣蓬勃的快速發展態勢。物理化學研究所現有教授13名,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11名,講師[2]2名。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名,教育部跨(新)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獲得者4名。現有教師中博士生導師14名。

目前本研究所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共有20名,占教師總數的74%。

研究方向

物理化學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功能體系分子工程學;

(2)納米化學

(3)生物物理化學;

(4)膠體與界面化學

(5)催化化學;

(6)理論與計算化學。

其中「表界面納米工程學」研究團隊是教育部創新團隊和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002年本學科點再次以物理化學第一名的考評成績成為全國重點學科。

物理化學研究所在重視物理化學學科發展前沿的同時,緊密結合國家需求開展創新性研究,積極承擔了各種國家級科研項目。2001年以來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包括:作為首席單位主持"973"項目3項(首席科學家分別為劉忠范教授和來魯華教授),承擔"973"課題8項;主持863課題5項,參加"863"課題12項;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14項,創新研究群體項目1項,傑出青年基金8項,面上項目44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1項,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項目2項;其他縱向、橫向研究課題15項。承擔各類項目總經費約8700萬元(含跨2001年度項目、在研項目以及2007年獲批項目)。 2001年以來(截至2007年8月),物理化學研究所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17篇,其中影響因子6.0以上論文38篇;影響因子3.0以上論文280篇,占論文總數34%。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7項,獲得授權專利14項。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專業協會的科研獎勵,其中新型高效氣體分離吸附劑相關成果獲2005、2006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發明獎一等獎、2006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併入選2005年度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物理化學研究所一貫注重人才培養,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養質量。"十五"期間,本學科點共培養博士生125名、碩士生40名,其中兩篇博士學位論文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博論文";獲得多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