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是北京四大郊野公園之一,也是北京市最大的濕地公園,全部建成後總面積超過11平方公里。該公園因地皇家園林南苑以內而得名。
南海子公園位於大興區東北部南五環南側、大興新城與亦莊新城之間,是北京落實城南行動計劃的第一個重大生態工程,一期工程已於2010年竣工並對外開放,二期工程於2019年7月28日正式開園。
中文名:北京南海子郊野公園
地理位置:北京市大興區鹿苑路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占地面積:11.65 km²
著名景點:觀鹿台、宣教廣場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城市:北京市
目錄
發展歷史
南海子歷史上是北京最大濕地[1],是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獵場和明、清兩朝皇家苑囿,「南囿秋風」早在明朝時就與西山晴雪等列為「燕京十景」之一,後逐步衰落為環境髒亂差的城郊
2010年9月26日,位於大興區、亦莊新城與中心城區之間的南海子公園一期迎客。南海子曾是「燕京十景」之一的「南囿秋風」。
公園重點建設濕地景觀、皇家文化、麋鹿保護、生態休閒等功能區,使之與北部奧運文化、中心城歷史文化遙相呼應。整個公園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濕地公園。據了解,開園的一期工程僅是整個公園面積的五分之一,整個公園面積相當於4個頤和園。
北京麋鹿苑位於京南10km,原皇家獵苑的舊址,也是北京市2010年的城市規劃中,南海子郊野公園的核心區域。由於是珍稀物種麋鹿的滅絕地和重引入場所,因此,具有麋鹿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職能。作為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7月起成為首都第一批免費對市民開放的戶外類生態博物館,麋鹿苑的科普教育和觀光遊覽功能日趨完善。
設計理念
在景觀規劃設計上,麋鹿苑緊緊圍繞「生物保護、自然和諧」的理念,以自然野趣的生境和濕地景觀特色為目標,致力於恢復和提高三海子地區生物的多樣性、自然性和完整性,繼承燕京十景之一「南囿秋風」的歷史文脈,貫徹生態學原理和生態保護理念於景觀規劃設計之中。
以生態的思想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為設計的首要原則,堅持以北京的鄉土樹種為骨幹和基調樹種,合理進行喬、灌、草的搭配,運用植物典型特徵建立和恢復的人工結合自然的各種植物群落,不僅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而且將動植物科普知識的普及融入到良好的自然環境中,既讓遊客和參觀者獲得知識,又激發了人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自然資源
植物的配置和選擇
根據調查表明,北京麋鹿苑現有鳥類81種,鄉土植物206種,小型哺乳動物38種。因此,在景觀設計上不僅要滿足遊憩、觀賞的「綠化、美化、香化、彩化」的功能。同時,在植物配植方面,應着重考慮野生動物生存的基本要素———即對食物、水源和隱蔽物的需求。通過植物配植,麋鹿苑景觀和功能分區可大致劃分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區。
主要景點
觀鹿台
以青磚石為主材,仿舊城牆砌築,遊人置身其中,動物游離其外,基調自然,構成動物與人和諧共處的場景。東方護生詩畫老蘚緣牆,敗槁布地。五葉地錦滿布牆體,期間夾雜豐子愷的中國傳統文化護生畫,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愛護自然,敬天惜物的詩文,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中利於環境的一面。是環境教育的特色產物。
宣教廣場
結合土坡地形,以直徑20cm~30cm圓木做成階梯式擋土牆,每級高0.5m,寬0.6m,三七灰土找平並鋪上青石板,形成自然的階梯式看台座椅。造型宛如新月,面向水面,半圍合青石板鋪裝小廣場,夏季林蔭匝地,水面吹來涼風徐徐,是開展小型科普宣傳教育的最佳場所,也是自娛自樂表演節目的小舞台。
「南囿秋風」石碑
與「西山晴雪」、「盧溝曉月」等並稱為燕京十景,如今在南海子麋鹿苑得到部分復原,一塊高約8m的巨石矗立在紀念園濕地景觀湖畔,正面是乾隆手書的「南囿秋風」四個大字,與周圍的波濤般起伏的蘆葦形成一剛一柔的鮮明對比,既是點景之石,也是點睛之筆。
中山紀念林
油松、龍柏、側柏都是比較普通的常綠樹種,在本設計中,把油松呈半圓形排列,中間環抱中山紀念林石碑,前方10×10的龍柏、側柏方格網狀樹陣,在自然鄉土植被景觀背景上,盡顯其高貴典雅,又突出中山紀念林之莊嚴肅穆。
修復建設
據北京市大興區園林綠化局黨委書記劉春啟介紹,南海子公園一期於2010年1月中旬開始建設,包括濕地修復、垃圾無害化與資源化處理、水景等郊野景觀恢復等,現已全部完成。公園已形成東南部主門景觀區、西南部山地景觀區、西部濕地風貌區、北部南囿秋風景區和東部園藝花卉景觀區等五大景區,有朱雀迎賓、昆石雙柳、鳥語瑤台、楓林醉愛、溪谷春曉、觀鹿台、聖石橋、陂塘雁影、望原亭、晾鷹台、銀杏聽濤、國色天香、海戶人家、百草杏林、日晷廣場、上林花塢等 16個景點,並與原有的麋鹿苑連成一片,景觀總面積達3700多畝。
旅遊信息
快速1路至德茂莊,換乘453至南海子公園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