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勞動二重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勞動二重性
圖片來自優酷

政治經濟學術語   

勞動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概念界定: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

在商品創造中的作用: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任何一種生產商品的勞動,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正是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簡介

勞動二重性的關係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又分別反映勞動的不同屬性,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係,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勞動二重性理論的樞紐地位   

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學說,是由馬克思首先提出併科學論證的,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勞動二重性學說不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而是貫穿政治經濟學的各個範疇和原理、把各個範疇和原理鏈接為有機整體的理論,它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1)勞動二重性將勞動價值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勞動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勞動二重性理論論證了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說明了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為什麼不同商品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較;說明了商品的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形成的,活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從而從根本上論證了價值的本質,把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之上。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也提出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商品二重性,但是由於他們不懂得勞動二重性,所以他們的勞動價值論常常出現自相矛盾。

勞動二重性
圖片來自優酷

   (2)勞動二重性理論為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基礎。馬克思在勞動二重性理論的基礎上,論證了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商品生產者的具體勞動在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把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而商品生產者在生產中所消耗的同一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商品的新價值,正是在這個新價值中,包含着被資本家所無償占有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其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馬克思揭示了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是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發現並揭示了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和絕對規律,從而創立了科學的剩餘價值理論

   (3)勞動二重性理論還為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提供了科學依據。它是理解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基礎、是理解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區分的基礎、是理解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的基礎。馬克思從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出發,在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進而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平均利潤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等,從而建立起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商品二因素與勞動二重性的關係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決定的。從一方面看,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它反映人和自然的關係。從另一方面看,生產商品的勞動,不管具體形式怎樣千差萬別,都是人類體力和腦力的消耗。生產商品所消耗的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

商品的二因素也反映了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了有差別的人類的具體勞動,而商品的價值則反映了人類無差別的抽象勞動。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係,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所共有的屬性,離開了商品它就不復存在。使用價值構成了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但只有這種有用物品是勞動產品並作為商品時才具有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者之間一定的社會關係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獲得商品的價值,就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價值。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於使用價值之中。

經濟學的關係

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

我們以人們對科學抽象法的一系列「新解」之失敗分析概述和歸結全文。在實體—形式—生活生長和發展層級之內,單就形式生長而論,的確存在着「物」的「社會形式」「歷史地獲得和疊加」工作路線,其間蘊涵「置換」,並且實體—形式的整體置換是理解生活形式更換的基礎。價值轉化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所以說,由存在的客觀批判出發,客觀存有工作路徑。例如,商品的本質批判——商品的社會(生活)形式(商品概念批判),以及資本的本質批判——資本的運動形式和社會生活形式(資本概念批判),但決非什麼抽象「上升為」具體(思維具體)。抽象—具體是整體的存在和工作規定。另一方面,社會存在的歷史發生也是整體的,是從一定矛盾發展結構生髮而來的。其間蘊涵規定「疊換」。並且,「形式疊加」也毋寧說成對於抽象和具體而言是同步進行的,這種關係乃是社會整體生長域內的客觀存在。這就形成對象域內的「置換」和「疊加」的規定的相互導引,對象推動為研究對象。所以嚴格而言,《資本論》並不從邏輯出發,乃是從社會存在的生長規定出發。馬克思晚年進一步表達了這種工作決心(《評阿·瓦格納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不從概念出發的工作規定的實際成果就定格在《資本論》的理論部分中;那是客觀批判體系,工作逾越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那時的批判還以主觀批判為領銜——確立的高度。 [18]

責任並不要某個個人擔負。那種一味推行和演繹邏輯本體論之做法(例如科學抽象法)實與馬克思的實踐化的抽象力批判大相徑庭,甚至南轅北轍。馬克思自己的表白充分表明:《[[資本論]》「起點」乃是歷史批判之規定,並不為了存在之自明或認識之自足。它拒絕思維預設,徹底排除了關於「思維具體」的邏輯演繹訴求:「黑格爾陷入幻覺……其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但決不是具體本身的產生過程……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着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着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着。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 [1]

總之,《資本論》中二重性學說是實踐化構造,並非倉促理論構造,也絕不會是什麼二重性的知識理論體系。其辯證法的內涵在於把握「一定生產」生成的規定,提升對象為研究對象,確立歷史的實踐邏輯和開放的批判結構。因此,也並不是邏輯一致性意義的工作邏輯,仿佛封裝了抽象思維方式批判。《〈資本論〉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將「起點規定」封裝於封閉歷史知識體系,滿足了思想史的有價值性演繹,結果將二重性學說主觀認識化,貶為單純敘述邏輯——從抽象上升為具體;其想要導引拜物教批判認識,卻混同了社會存在上兩種不同的批判即主觀批判和客觀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工作原則相牴觸,如提出「資本二重性理論」;到頭來,反治其身,重新陷入資產階級性質的知識論遊戲當中,違背直至取消了勞動價值論實踐生成之優良理論品質。 [2]

視頻

一起來讀《資本論》:02 勞動二重性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