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動態地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動態地圖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動態地圖是反映自然和人文現象變遷和運動的地圖。如在地圖上繪出不同歷史時期河道改道的流徑和河口延伸的海岸線痕跡。動態地圖雖表現了客觀事物動態形跡,但在視覺上仍是靜止的,需要讀者按不同的時間軌跡來聯想,才能構成「動態」的概念。現代技術手段採用多畫面更換來顯示對象的動態,更先進的是採用動畫方式由陰極射線管屏幕上顯示客體的自然動態過程。

作為「十五」期間國家基礎測繪最大的工程項目,1:5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工程歷時8年,總投資超過7億元,上百個單位、近萬人參與其中。它是我國目前覆蓋全國的比例尺和數據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精度最高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業內專家稱,我國在這個項目上的研究工作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50000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精度很高,地面上5米大小的變化都可以在1米影像地圖上反映出來。在城市中,大到一個學校、一座橋樑,小到居民樓,甚至公共廁所,都可以在這個數據庫中找到。如果需要的話,直升機駕駛員利用這個數據庫導航,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人從北京精確地空運到某地的一個農家小院裡。」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陳軍這樣向記者解釋。

他說,這是我國第一次用1∶50000比例尺的數字化地圖表現祖國大地,在世界上領土遼闊的其他幾個國家中,也只有美國做到了,跟國外同類型數據庫相比,我國1:5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無論是在建設的規模和速度上,還是在數據採集、數據管理、質量控制、生產和建庫的標準等技術方面,都處於國際先進水平。

陳軍主任對這個數據庫做了這樣的解釋:將24218幅1∶50000地形圖收在一起,進行數字化處理,並結合航空航天遙感資料予以加工,最終形成包括柵格地圖、高程、影像、地形、地名、土地覆蓋、元數據等7個子庫,相當於8000多張光盤存儲量的數據庫。在其子數據庫中,地形數據庫包含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等自然和人文信息要素,包括30多萬公里國道、省道、130多萬公里縣鄉道路的信息;土地覆蓋數據庫包含耕地、林地、草地、水體、居民地與工礦用地、未利用地等信息要素;地名數據庫包括村級以上居民地和自然要素地名共529萬條;影像數據庫擁有覆蓋我國陸地國土10至30米分辨率影像,以及覆蓋約占1/4陸地國土面積的我國部分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1米分辨率影像。

「全國1∶5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不是用於演示,而是面向應用,且已經邊建設邊應用」。陳軍主任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