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務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務大》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六·士容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嘗試觀於上志①,三王②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其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此所以欲榮而逾③辱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④爭善處於一屋之下,母子相⑤哺也,區區⑥焉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決⑦,上棟焚,燕爵顏色不變,是何也?不知禍之將及之也,不亦愚乎!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為人臣者,進⑧其爵祿富貴,父子兄弟相與比周⑨於一國,區區焉相樂也,而以危其社稷,其為⑩灶突近矣,而終不知也,其與燕爵之智不異。」故曰:天下大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盡亂,無有安身。此之謂也。故細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細大賤貴交相為贊,然後皆得其所樂。薄疑說衛嗣君以王術,嗣君應之曰:「所有者千乘也,願以受教。」薄疑對曰:「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說周昭文君,昭文君謂杜赫曰:「願學所以安周。」杜赫對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則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則周自安矣。」此所謂以弗安而安者也。鄭君問於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聽,道不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賢乎其死亡者也。昔者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內矣。湯武欲繼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達矣。五伯欲繼湯武而不成,既足以為諸侯長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顯榮矣。夫大義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務事大。

注釋

①上志:古代的文獻記載。②三王: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禹、湯、武。③逾:更加。④爵:通「雀」。⑤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⑥區區:怡然自得的樣子。⑦突:煙囪。決:缺,裂。⑧進:增益。⑨比周:結黨營私。⑩為:於。贊:助。薄疑:戰國時人,曾居趙、衛等國。衛嗣君:戰國衛國君,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時期在位,其時衛國小如縣,所以貶稱「君」。烏獲舉千鈞,又況一斤:比喻如果能行王術,那麼治千乘之國就像能舉千鈞的烏獲舉一斤的重物那樣容易。杜赫:戰國時謀士,曾遊說於東周、齊、楚等國。昭文君:戰國時東周國君。鄭君:指鄭穆公,春秋鄭國君。被瞻:鄭人,曾事文公、穆公。死君:為君主而死。亡君:為君主出亡。通達:指人力和舟車等交通工具能夠到達的交通較為方便的地方。已:矣。

譯文

試看古代記載,禹、湯、武的輔佐之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平庸君主的輔佐之臣,他們希望獲得榮耀的名聲和安穩的地位,這和三王的輔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聲沒有不恥辱的,地位沒有不危險的,這是因為沒有功勞的緣故。他們都擔心自身不顯貴於本國,卻不擔心君主不顯貴於天下,這是他們希望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孔子說:「燕雀爭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築巢,母鳥餵養着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燕雀仍然面不改色,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它們不知道災禍將殃及自身啊!這不是很愚蠢的嗎?做臣子的,能夠避免燕雀這種見識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們的爵祿富貴,父子兄弟一起在國中結黨營私,怡然自得地一起遊樂,以此危害國家。他們離煙囪很近了,但始終也察覺不到,這同燕雀的見識恐怕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這些話說的就是上述情況。所以,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貴和卑賤互相贊助,然後才能各自都實現自己的願望。薄疑用統一天下的方略遊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我擁有的只是個有着千輛兵車的小國,希望就此聽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說:「假如能像烏獲那樣力舉千鈞,那麼又何況一斤呢?」杜赫用安定天下遊說周昭文君,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希望學習安定周國的方法。」杜赫回答說:「我所說的如果您做不到,那麼周國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說的您做到了,那麼周國自然就會安定了。」杜赫的這種方法,就是所謂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以安定啊!鄭君問被瞻說:「聽說您的主張是不為君主而死,不為君主出亡,真的有這樣的話嗎?」被瞻說:「有。如果言論不被聽從,主張不被實行,那麼這本來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論被聽從,主張被實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裡用為他去死、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為君主死難出亡,勝過那些為君主死難出亡的人。從前舜想收服海外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業了,禹想成就帝業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海內了,商湯、周武想繼承禹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人力舟車所能到達的地區了;五霸想繼承商湯、周武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諸侯之長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實行大道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為顯榮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結果還是會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幹大事。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務大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舉難75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順民45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