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刻不容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刻不容緩: [ kè bù róng huǎn ]。時間一點都不容許耽擱。形容形勢緊迫,必須立即行動。

出 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胎前產後以及難產各症;不獨刻不容緩;並且兩命攸關。」

例 句

汛期已到,防洪的準備工作是~的。

近反義詞

近義詞: 事不宜遲、 火燒眉毛迫不及待千鈞一髮 迫在眉睫、 千均一發 、刻不待時 、當務之急 、義不容辭燃眉之急

反義詞: 待時而動

成語故事

銅壺滴漏憶昔時

銅壺滴漏元延礦三年

古人受滴水間隔很有規律的啟發,發明了一種先於世界其他民族、閃爍民族智慧之光的計時器--銅壺滴漏。

人們以銅鑄一壺,壺底有一細孔,壺內堅一支刻有度數標號的箭形浮標,注水後,水由孔中慢慢漏出而逐漸減少,浮在水中的漏箭也隨之下降,通過觀察箭杆上落在壺沿口的刻度,便可知道時間。

這種較圭表先進和準確的計時器稱為「漏壺」,又叫「漏刻」、「銅漏」等等。

只有一個貯水壺的叫單壺,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貯水壺的叫復壺。目前存世最早的單壺是西漢初年(約公元前100年)製造的。單壺因水滴速度受水壓變化而不能均勻,故計時精確度不高,每天大約誤差15分鐘。

東漢以後開始使用復壺。典型的復壺有四個貯水壺,自上而下互相迭置。上面三個方形壺為播水壺,壺底均有孔,最上面的壺注水後,水即依次滴入各壺,最底層的是園形受水壺,壺內有浮標,叫「箭舟」,舟上堅着一枝漏箭,上有表示時間的刻度。

隨着水位漸高,水漲舟浮,漏箭隨着上升,壺沿口處有一銅鑄的小人,手臂向前伸出,伸出手指靠近漏箭,小銅人手指的刻度即當時的時間。陸游有詩詠道:「夜潤重籠香,燈殘漏箭長。」(《晨起》)

應用漏壺測時,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周禮.夏官》就已經談到設官來管理漏刻。銅壺設計。製作要求很嚴格。元代延礦年間(1314-1320年)製作的四壺一組的漏壺,通高2.64米,由日、月、星、受水壺四壺組成。每壺都有蓋,放在階梯式的座架上。

日壺高75.9厘米,月壺高58.8厘米,星壺高56厘米,受水壺高76.3厘米,水從日壺中依次下滴,進入受水壺。壺中水位上升,木箭(標尺)隨之上升,觀其刻度,即知時間。

測時精確度竟達到一晝夜不超過一分鐘。這真是古老文明的傑作,中華民族的自豪!原置廣州城拱北樓上,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掌握了精確的時間,保證了各項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也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明清以後,我國開始有了鐘錶,銅壺滴漏逐漸廢棄不用了,但它並沒有退出我們的生活,仍然隨處可感覺到它的存在。

古人為了計時精確,把一個晝夜分為十二等分,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來表示。每一個等分叫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二個小時。

現在的零點相當於子時,兩點相當為丑時……到了近代,人們又覺得這種時段太長,又把每一個時辰分為兩個小時辰,每一個小時辰相當於現代的一小時。頭一個小時辰叫「初」,後一個小時辰叫「正」。如子初,就相當於現代的23點;子正,就相當於現代的零點。再到後來,人們把小時辰簡稱為小時,一晝夜就成了24小時了。

《說文》解道:「漏,以銅授水,刻節,晝夜百刻。」即箭漏上刻有一百個刻度,表示一晝夜。每一刻合今天的十四分二十四秒。

由於100刻不好與十二時辰相配,不能被十二整除,所以又改為96刻、108刻、120刻……清朝初期,確定一晝夜為96刻,這樣每一時辰就是8刻,每一個小時辰(小時)就是4刻。現在的一小時是60分鐘,60分鐘除以4刻,為十五分鐘,所以十五分鐘就叫一刻。

如今「刻」仍為時間單位。「傾刻」、「刻不容緩」、「立刻」中的「刻」都是指很短的時間。人們目睹時間隨流水一去不返,不禁感慨「時光流逝」,進而悟出「一刻千金」的時間價值。毛澤東詩詞中也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著名詩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