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刺歌雀

中文學名: 刺歌雀
拉丁學名:Dolichonyx oryzivor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擬鸝科
屬:刺歌雀屬
種: 桔梗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Bobolink
保護級別: 瀕危(IUCN紅色物種名錄)

刺歌雀[1](學名:Dolichonyx oryzivorus)是擬黃鸝科、刺歌雀屬鳥類。全長18厘米,羽翼長27厘米,體重29至40克,雄鳥翅膀長而尖銳,尾巴尤為突出。已婚雄性的脖子上塗上了一個不同成熟程度的斑點。喉嚨和身體下部都是黑色的,背部的底部和下部是淺灰色的,肩胛骨是白色的。雌鳥翅膀的頂部是黑色的,帶有條紋,喉嚨是白的,側翼是奶油色的。雌鳥和雄鳥的雙腳都是黑色的。

刺歌雀主要棲息在平原、草原、玉米地帶。他們叫聲十分有趣,整群鳥兒一起鳴唱,其流暢的程度幾乎讓人驚嘆;每一隻鳥兒都具備相同的音樂能力,屬雜食性鳥類,主要食物為各種昆蟲和植物種子等,在北美北部繁殖,多在南美中部越冬。

目錄

外形特徵

刺歌雀體型中等,全長18厘米,翼展可達27厘米,體重29-40克。翅膀長而尖銳,尾巴也顯著地尖銳。雄性成鳥脖子上有不同程度的斑點,喉部及喉部以下都是黑色的。背部的底部和下部是淺灰色的,上面裝飾着長長的條紋。尾巴是黑色的,有白色的邊緣。肩胛骨是白色的。虹膜是黑色的。鳥喙是黑色的,底部有灰色的斑點。腳是棕色的。

繁殖期間,雌性的頭幾乎完全是褐色的;頭部黑色部分被淡色的條紋分成兩部分;翅膀的頂部是黑色的,帶有黑色條紋;喉部是白的,側翼和腹部都有不規則的條紋;鳥喙色黑色的,尖端尖銳。非繁殖期的雌性與繁殖期的雌性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其背部的條紋更亮,嘴上的顏色更亮。幼鳥和非繁殖期的雌性相似,下部是均勻的褐色羽毛(胸部的側部除外),胸部的側部幾乎看不到黑色條紋。

棲息環境

刺歌雀主要棲息在草原、玉米地、草叢或者小麥、大麥叢中,附着在野草、蘆葦和玉米的莖葉。

生活習性

集群:幼鳥一離開巢穴,就與它們的親鳥和其他的鳥兒家族聚集在一起,因此在7月末的時候大群的鳥兒就已經集結起來了。它們從東部各州的每一個地方飛來,來到河流和水域邊緣,大多數會喜歡在大西洋沿岸地區棲息。

遷徙:刺歌雀在春季向西部遷徙的時候,它們主要在夜間遷徙;而在秋季,當它們回歸南方的時候,它們則通常在白天旅行。

食性:屬雜食性鳥類,在不同的季節里,這些鳥兒的食物也不同,主要吃蠕蟲、毛毛蟲,各種昆蟲,野燕麥、小麥、大麥、水稻和各種植物的種子等。

叫聲:刺歌雀叫聲十分有趣,整群鳥兒一起鳴唱,其流暢的程度幾乎讓人驚嘆;每一隻鳥兒都具備相同的音樂能力,當三四十隻鳥兒在領袖領銜歌唱之後依次迅速引吭高歌,它們的歌聲聽起來十分悅耳。

地理分布

刺歌雀分布於北美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格陵蘭、百慕大群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及墨西哥境內北美與中美洲之間的過渡地帶)、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2]

繁殖方式

刺歌雀在一個繁殖季節里僅繁殖1次。雌鳥會產下4-6枚卵,卵殼為白色,有明顯的暗藍色光澤和不規則的黑色斑點。在求偶季節里,雄鳥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活躍。它們連續地飛起來又落下,這會兒也是它們主要的歌唱時間,而那時它們的動作與它們創作的叮叮噹噹的音樂一樣有趣。

種群現狀

刺歌雀的分布範圍很大,因此在分布範圍大小標準(標準範圍20000平方公里,加上範圍大小、生境範圍、生境質量、種群規模和少數棲息地喪失)下不接近脆弱的種群數量。刺歌雀的種群數量趨勢似乎是減少的,因此根據種群數量趨勢標準(十年或三代下降30%)該物種並不接近脆弱的種群數量。刺歌雀種群數量規模很大,因此沒有達到種群規模標準下的弱勢群體種群數量(10000隻成年個體,估計在十年或三代內持續下降10%)(2018年)。由於這些原因,刺歌雀被認為是不受關注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LC)。

參考資料

  1. 刺歌雀,有道搜索
  2. 刺歌雀的地理分布,鳥類_百問中文,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