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潤米諮詢創始人
  • 互聯網轉型專家
  •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
  • 「劉潤」公眾號主理人
  • 《劉潤·5分鐘商學院》[1]創始人
  • 任海爾、中遠、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戰略顧問

——他總能將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地探尋出商業本質,發布在他的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上。利用自己對互聯網的洞察、戰略、組織方面的經驗,通過培訓、顧問、諮詢、投資的方式,幫助傳統企業順利完成互聯網轉型,成就再次輝煌。

基本信息

中文名:劉潤

出生年份:1976

國   籍:中國

學   歷:碩士

居住地:上海

所在行業:諮詢分析

職業經歷:上海潤米管理諮詢有限公司·創始人
ỺỺỺỺỺ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

教育經歷: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
ỺỺỺỺỺ南京大學·數學系

人物履歷

劉潤出生於南京,高中畢業於南京一中,大學畢業於南京大學數學系,曾擔任微軟中國事業部總監 [2]。浙江大學軟件學院系主任、上海商學院特聘講師、「捐獻時間」公益組織創始人、香港百仁基金特邀會員、上海黃埔青年聯合會委員、中央電視台「慈善1+1」總顧問,福布斯中文網專欄作家。

劉潤主筆的「高級項目管理」課程獲得了美國項目管理協會的收錄和承認,其本人被收錄於2009年馬奎斯世界名人錄。劉潤持有南京大學理學學士和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經歷

劉潤先生於1999年加入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曾擔任該公司的戰略合作總監。

2006年,劉潤先生的博客文章《出租司機給微軟員工上的MBA課》在整個IT圈和管理界引起轟動,其本人被收錄於2009年馬奎斯世界名人錄。

他的著作出版時間如下:

2012年5月,東方出版社出版《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

2014年7月,華僑出版社出版《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和《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

2015年5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互聯網+:小米案例版》。

2016年6月,文化發展出版社(原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趨勢紅利》。

2018年5月,中信出版集團出版《5分鐘商學院》(套裝)。

2018年9月,中信出版社集團出版《新零售》。

2019年6月,中信出版集團出版《每個人的商學院》。

2020年8月,中信出版社集團出版《商業簡史》。

2020年11月,中信出版社集團出版《商業洞察力》。

2021年9月,中信出版社集團出版《給孩子的商業啟蒙》。

2021年10月,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2021年10月30日,首屆「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在上海成功舉辦。劉潤從經濟、新消費、人口等多個維度綜述了2021年所發生的巨大商業變化,並預見了2022年的商業機會。

2022年10月,他的著作《底層邏輯2:理解商業世界的本質》在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同年10月29日,第二屆「進化的力量·劉潤年度演講」在上海成功舉辦。劉潤從不確定性、彈性化解意外、穿越周期、第五要素、消費進化、元宇宙、擁抱規劃等主題,對當年和次年的商業世界做了總結和預判。

人物事件

2006年,一篇《出租司機給微軟員工上的MBA課》的帖子在整個IT圈和管理界紅極一時,經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後在坊間廣為流傳,成為他個人的第一張名片。當別人向你介紹劉潤何許人也、你表示愕然時,對方一定會補上一句,他就是那個寫出租車司機時間管理、在前幾年很有名的人。 2012年,是劉潤在微軟工作的第十三個年頭,按照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紀年,2012年是他的本命年,也是他在微軟工作的新起點,是他人生的又一次跳躍里程碑。12年前劉潤剛加入微軟,人力資源問他的英文名。因為他的名字中「潤」字的漢語拼音是Run,正好是個英文單詞。他靈機一動,就給自己起了個英文名Run。年輕的他,還為此設計了一個口號:I am running, never stop。從此之後,Run就成了他的標誌。因此,在後來向他人介紹自己時,他總划動雙臂,做出一副奔跑的樣子。 12年來,Run雖然在「run」,但卻是微軟中國公司最忠誠的員工之一。劉潤自己說,「這幾年,我一直「run」在全國各地,總是在出差,平均每周都有3-4天不在上海。有人每天趕班車上班,我常常連續好幾天每天趕早晨8點的班機「上班」,又常常一天出現在四個城市。

人物專訪

——摘自北京日報的專訪[3]

  • 邏輯的小信徒

劉潤一開口,三句話不離「邏輯」。他對「邏輯」的忠實,以「崇拜」形容都不夠合適,它近乎於一種虔誠的信仰。這是自幼播撒在心底的種子。

1984年2月,上海微電子技術應用匯報展覽會上,幾個少年用電腦為觀眾進行演示,一位老人在他們身後停住腳步,看了半晌,對身邊的隨行人員說:「普及計算機,要從娃娃抓起。」直到今天,上海中福會少年宮13樓的牆上,還掛着一張老照片——鄧小平站在兩台14英寸顯示屏前,饒有興致地看着娃娃們的操作。

這句話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劉潤就是其中之一。翌年,劉潤的家鄉——南京市秦淮區,從全市小學生里挑出了12個數學拔尖的好苗子,開始在少年宮接受計算機編程訓練。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連電視都是個稀罕物件,沒誰聽說過電腦——一個笨重的黑盒子,居然售價六千多元,相當於普通職員十幾年的工資總和。劉潤並不是含着金湯勺長大的孩子。買一張最最廉價的180k軟盤,需要花掉母親三分之一的月工資。即便一期編程培訓的學費需要全家節衣縮食大半年,父母還是咬咬牙,讓這個脫穎而出的聰明娃進了少年宮的機房。

9歲,一個躁動不安、本該滿街瘋跑的年紀,劉潤卻待在機房裡,跟密密麻麻的代碼打起了交道。 從小接觸編程,讓劉潤從心底培養起對邏輯的無條件信任。崇拜與信仰的區別就在於,崇拜不過是一時的迷戀,很容易被新歡替代,而信仰是終生的堅守。30多年後,劉潤依然喜歡用編程來比喻所見的一切事物:「我不相信世上有邏輯解釋不了的事情,每件事就是一套程序,背後一定有它運轉的邏輯和規律。你要是邏輯錯了,再多的代碼堆在那兒也不行。」

在頭腦里編織起嚴密的邏輯是一碼事,用語言把自己這套邏輯表達出來,是另一碼事。

劉潤偏偏不是個善於表達的孩子,直到1993年。

那一年,復旦大學代表隊在首屆國際大專辯論賽上折桂,蔣昌建在結尾引用詩人顧城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去尋找光明」,被評為「猶如雲層激發出雷電」,也讓辯論成為那陣子最時興的校園活動。

用邏輯支撐觀點的新鮮玩兒法,讓還在讀高中的劉潤摩拳擦掌,他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辯論隊。

生命中總有些時刻,意義被誇大了,以至於人們在親歷之前就早早知道它的重要性,並為「劃分成敗的分水嶺」進行着轟轟烈烈的努力,比如某場考試、某次求職。但更多時候,真正改寫人生劇本的轉折之筆,都是不大的瑣事。

第一次登台,劉潤敗得一塌糊塗。短兵相接的交鋒,沒給這個怯怯的理科生留一個話口:「整場辯論呀,我一句話都沒搶上!」這讓他頹喪又不甘。

正是從那天起,劉潤開始逼着自己當眾講話,逼着自己面對幾百雙挑剔的眼睛。每次當眾講完話,還要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復盤」。一句句過完篩子,自責總是把他的心填得滿滿當當:「這句怎麼能這麼說啊?」「我怎麼連那個都能忘了!」這股自責不難理解,很像與人爭吵後的懊惱——總覺得自己沒發揮好,看着對方得意離開的背影,才靈感泉涌,想把對手拉回來,再戰一局。

不知熬煮了多久,也說不清是從哪一天開始,他「忽然就開竅了」。

劉潤講話不太用形容詞,也沒那麼多感性十足的描述。所有浮於面容的表情都是淡淡的,見不到一點誇張。但說起這段把邏輯從腦中搬到嘴邊的歷程,說到因為忘詞而晾在台上,接受眾人目光的炙烤,劉潤眉毛突然劇烈地一抬:「真的,比死還難受」——儘管,已經過了20多年。

  • 當邏輯遇見商業

2006年,一篇名為《出租車司機給微軟員工上的MBA課》的文章在網絡上瘋轉,它讓作者「劉潤」的名字第一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那一年,劉潤剛離開7年的微軟技術工程師崗位,換到微軟市場營銷部門嘗試職業生涯的另一種可能。

起因並不複雜。急着往機場趕的劉潤在樓下打車,一個出租車司機看見了這個招手的年輕人,徑直停在他面前——這一停,停出了後面一串長長的故事。

為了消磨從徐家匯到浦東的50公里路程,司機跟劉潤聊起了自己的生意經:「開出租車也要用科學的方法,我做過精確的計算,每小時成本34.5元,每次載客之間的平均空駛7分鐘。如果有個人打了10塊錢,我開10分鐘,再等7分鐘,這折合下來成本就是9.8元,完全不賺錢……」

劉潤一驚,這哪是司機,分明是位精明的成本核算師。

「醫院門口有兩個人打車,一個手拿藥袋子,一個拿臉盆,你選哪一個?」這是十年前出租車司機出給劉潤的考題,劉潤狡黠一笑,把它拋向了我。

「那就……選拿臉盆的吧。」我支吾一陣,將答案交給了直覺,同時向劉潤投去詢問的一瞥。

「小痛小病開點藥,一般不會去太遠的醫院,拿臉盆明顯是剛出院。你要知道,從手術台下來、經歷過生死的人,整個觀念都會變。他會打車到地鐵站,然後坐青浦線去老遠之外嗎?肯定不會!」時隔11年,劉潤言語中依然透着對那位司機精明邏輯的欽羨。

幾番對話下來,劉潤突然意識到,代碼有代碼的邏輯,商業有商業的邏輯。前者只屬於工程師的世界,而後者卻屬於每一個和錢打交道的尋常百姓。當每個人都被密集的欲望裹挾,當每個人的生活都被頻繁的交易充斥,商業的邏輯已經不再為狹義上的企業家獨有,它已經滲透進所有靠勞動養活自己的人中。

對市場規律的把握,對成本的精準核算,對消費者心理的洞悉——當數學系出身的劉潤開始接觸市場,他篤信這些複雜的商業命題,必須要用「邏輯」來釐清。

然而劉潤很快發現,跟那位深諳市場規律的出租車司機截然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很多企業主對商業常識一無所知,完全不知定價策略、沉沒成本為何物,單憑着過人的膽識、搭上經濟高速騰飛的便車,竟也在商業大潮里分到一杯肥膩的湯羹。但市場風潮一旦褪去,掩蓋於盈利表象下的脆弱就暴露無遺。

「傳統意義上僅憑膽子大、政策好就能掙錢的時代結束了。」劉潤如是說。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被捲入了一個『一切皆可經營』、『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新環境。無論有沒有在工商局註冊,我們都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構建自己的協作關係、塑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呵護自己的名聲、把注意力投放到產出更高的地方。所以,人人都需要學到些經典實用的商業知識,獲得最透徹紮實的底層認知。」

如果用簡短的一行字概括上面這番陳述,那該是「當你自己的CEO」。然而,當羅振宇向劉潤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去得到APP開課,系統地教人如何當自己的CEO時,劉潤卻拒絕了。

把掛鍾塞進懷表里然而劉潤很快發現,跟那位深諳市場規律的出租車司機截然相反的另一個極端——很多企業主對商業常識一無所知,完全不知定價策略、沉沒成本為何物,單憑着過人的膽識、搭上經濟高速騰飛的便車,竟也在商業大潮里分到一杯肥膩的湯羹。但市場風潮一旦褪去,掩蓋於盈利表象下的脆弱就暴露無遺。

「傳統意義上僅憑膽子大、政策好就能掙錢的時代結束了。」劉潤如是說。 「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被捲入了一個『一切皆可經營』、『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的新環境。無論有沒有在工商局註冊,我們都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構建自己的協作關係、塑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呵護自己的名聲、把注意力投放到產出更高的地方。所以,人人都需要學到些經典實用的商業知識,獲得最透徹紮實的底層認知。」

如果用簡短的一行字概括上面這番陳述,那該是「當你自己的CEO」。然而,當羅振宇向劉潤拋出橄欖枝,邀請他去得到APP開課[4],系統地教人如何當自己的CEO時,劉潤卻拒絕了。

  • 把掛鍾塞進懷表里

2016年4月,羅振宇找到劉潤:「你就給那百十來個企業家講課有啥意思,帶着你的手藝,到我這兒開課吧!」 ——這時的劉潤,早不再是能被出租車司機一席話說得醍醐灌頂的商業小白。身為中國最貴的企業戰略諮詢師之一,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飛行在不同城市間,給海爾、百度、恒基諸企業授課。

理性經濟人的本能,讓劉潤開始核算成本——在「得到」APP上,一門課程售價為199元。這筆錢不能都歸自己所有,還得跟平台分成。這意味着,要維持此前給企業做諮詢的收入水平,劉潤必須吸引海量用戶付費訂閱。對一個新生平台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那時,「付費學習」的概念剛開始試水,誰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一座富礦。 兩個月後,《李翔商業內參》的上線,這個旨在「讓你用更少的時間獲取更多商業信息」的專欄開通剛一個多月,付費訂戶就已經超過了7萬。它讓劉潤看到了另一種可能:「這事兒有點意思。」

劉潤躊躇滿志地開始了。但將複雜龐雜、佶屈聱牙的專業知識,打磨成簡單輕巧、明了易懂的音頻課程,遠不是那麼容易。第一期錄製的節目音頻,是他在出差路上拿手機草草「急就章」,一發過去就讓羅振宇批了個體無完膚:「你這服務心態很成問題,哪能端着『我最牛最厲害,你們老老實實坐着聽』的架子啊?你要是不能讓人覺得,這苦口婆心的課就是給你一個人講的,人家憑什麼掏錢啊?」

原來,精簡的短課不只是時長的壓縮,裡面的每個小零件,都要按相應尺寸進行縮略,包括自己的姿態。

在羅振宇的「修理」下,劉潤開始放低身段兒,摸索着自己的產品感覺。他把一整套講授計劃擺在顯眼的位置,按照商業、管理、個人、戰略的片區劃分,詳細羅列了260條具體的知識點——沉沒成本、紅利理論、鲶魚效應、上下車法則……「我要給讀者一個確實的獲得感,讓他們在付費前心裡有底,知道自己能學到哪些東西。」

長不過360秒的時間裡,他要完成四個步驟——設置一個讓人感到無比頭疼的場景、指出病灶的根本癥結在哪兒、求求你再聽一分鐘原理闡釋、讓我來告訴你這事應該怎麼辦。劉潤說,這個過程「就像把一座大掛鍾塞進一隻小懷表里」。

一期五六分鐘的節目,準備起來至少得五六個鐘頭的功夫。打磨的不只是文稿,還有自己的心性。

第一期課程上線前,劉潤來來回回修理了不下50遍,但那依然不是最後的版本。

2016年9月26日深夜,劉潤跟羅振宇、脫不花一塊,等着零點《五分鐘商學院》正式與聽眾見面。就在這個極具儀式感的關頭,劉潤突然發現上傳後的音頻經過壓縮編碼,竟傳出了隱隱的金屬摩擦聲。雜音不大,仔細聽才辨得出來。

劉潤要重錄.架設備、講內容、傳音頻……這一溜折騰下來,已是深夜兩點多,早過了「象徵着起點」的零時。為了把質量做到極致,他寧可不要什麼虛頭巴腦的儀式感。

不忙的時候,劉潤喜歡登山。乞力馬扎羅、珠峰大本營、環勃朗峰越野……如數家珍般盤點着自己的足跡。有人把登山當做征服自然,但劉潤把它當做征服自己。「登山的魅力在於,當你覺得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逼着自己繼續往前走。我喜歡跟自己死磕。」

連號稱「死磕自己,愉悅大眾」的羅振宇都不得不承認:跟自己死磕這事兒,我比劉潤差遠了。

信奉邏輯的劉潤,哪怕是解釋自己「死磕」的緣由,也要在邏輯的框架下一板一眼地進行:「在商業的邏輯中,產品市場是向頭部集中的。什麼叫向頭部集中呢?好比現在擺在你面前的有三種收益率,分別是3% 、2.95% 、2.9% ,其實2.9%也很不錯了,但你肯定願意選3%。所以,只要比別人好一點點,你就會占據全部的市場。」——下判斷、拋問題、作解釋、說結論,仔細琢磨劉潤這段話,你會發現,沒用在紙上打草稿,他脫口而出的話里也暗嵌着環環相扣的邏輯鏈條。

5分鐘雖然精緻,但這些零散的小碎片,到底能不能搭建起一棟像樣的屋宇,很多人心裡是存疑的——碎片化的學習,總是因不夠系統而備受詬病。每次聽到這樣的批評,劉潤總是要一遍遍糾正:「其實所有學習都是碎片化的。」

他不願陷入膠着空洞的爭辯,更喜歡拿自己的本科專業數學來舉例子:「我們把數學分為四年,每一年又分成上下兩學期,每學期分成幾冊書,每冊書分成幾章節……一直到最小單位的知識點。可我們所謂的系統,恰恰就是這些小知識點、小碎片一點點拼湊起來的。」

在劉潤的一雙冷眼中,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這種「進一寸有一寸之歡喜」的累進式碎片,恰恰是時下最流行的混亂型碎片——在微信群里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在朋友圈裡刷出那樣一篇文章,信息也沒少獲取,時間也沒少投入,好像懂的很多,可腦子裡始終沒有一個像樣的求知框架。

跟磚頭般笨重的商業論著比,每一隻小懷表里填裝的知識,或許真的只算冰山一角。但擁有整座冰山的人,就不會懼怕別人試探他的邊緣。

23歲入職微軟時,人力資源部曾問劉潤英文名叫什麼,因為「潤」的漢語拼音「run」剛好是個英文單詞,劉潤索性中英合一,說自己就叫「Run」,還順帶起了個闖勁十足的口號:「I am running,never stop!」,將雙臂揮舞成風。

其實,這詞兒在英文中的意思不只是奔跑,還有「經營」。那時他也許想不到,自己有一天竟會如英文名所預示,「跑」出程序代碼的世界,一頭扎進商業的邏輯中,帶着數以萬計的聽眾,像運轉企業一樣「經營」着人生。

許多事,當時只覺得是偶然的靈機一動、突發奇想,過後才慢慢讀懂其中埋藏的深意甚至隱喻。對剛過40的劉潤來說,更深長的意味,其實還捂在光陰的蓋子下慢慢發酵,遠遠沒到揭開謎底的時候。

經典語錄

相關視頻

視頻一|劉潤長春演講視頻

視頻二|劉潤線下演講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