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出發——三千里步行之一(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作品原文

澄碧的沅江滔滔地注進了祖國的心臟,

濃密的桐樹,馬尾松,豐富的丘陵地帶,

歡呼着又沉默着,奔跑在江水兩旁。


千里迢遙,春風吹拂,流過一個城腳,

在桃李紛飛的城外,它攝了一個影:

黃昏,幽暗寒冷,一群站在海島上的魯濱遜

失去了一切,又把茫然的眼睛望着遠方,


兇險的海浪澎湃,映紅着往日的灰燼。

(喲!如果有Guitar,悄悄彈出我們的感情!)

一揚手,就這樣走了,我們是年輕的一群。


在軍山鋪,孩子們坐在陰暗的高門檻上

曬着太陽,從來不想起他們的命運……

在太子廟,枯瘦的黃牛翻起泥土和糞香,

背上飛過雙蝴蝶躲進了開花的菜田……

在石門橋,在桃源,在鄭家驛,在毛家溪……

我們宿營地里住着廣大的中國人民,

在一個節目裡,他們流着汗掙扎,繁殖!


我們有不同的夢,濃霧似的覆在沅江上,

而每日每夜,沅江是一條明亮的道路,

不盡的滔滔的感情,伸在土地里紮根!

喲,痛苦的黎明!讓我們起來,讓我們走過

濃密的桐樹,馬尾松,豐富的丘陵地帶,

歡呼着又沉默着,奔跑在河水兩旁。


1940年10月21日發表於《大公報·重慶版》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