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凱文·洛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凱文·洛奇Kevin Roche,1922年6月14日 - 2019年3月1日) 凱文生於愛爾蘭都柏林,1948年移民美國。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是一位重要的美國當代建築師。

美國建築師凱文·洛奇於2019年3月1日去世,享年96歲。凱文·洛奇於192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出生,畢業於都柏林大學(1945)、伊利諾工學院(1948))。196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Kevin Roche John Dinkeloo and Associates (KRJDA)。

這位建築師設計了至少200座建築,其中包括2012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0年都柏林國家會議中心、2009年華盛頓拉斐特大廈、1992年馬哈頓J.P. Morgan總部大樓、1968年曼哈頓Ford基金會、1966年加利福尼亞Oakland博物館。在1982年,他成為第四屆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並且於1993年獲得了AIA金質獎章。下文是2011年我們對於他的採訪記錄。[1]

羅奇最受讚譽的設計之一是福特基金會大樓(紐約)。這座建築由玻璃、銹色鋼筋和暖褐色大理石構成,寬敞的中庭高達12層 。

現代建築設計師,凱文·洛奇。享有盛名的知名建築設計師,是個安靜的工作狂。「凱文·洛奇是個不會去打高爾夫也不會去航海的人,他是一個『24小時』建築師。」2017年,紀錄片《凱文·洛奇:安靜的建築師》如此描述凱文·洛奇,「如果沒有凱文·洛奇,就沒有20世紀的建築史。」年老的凱文也不想像其他功成身退的成功者一樣,在高爾夫球場「安享」最後的人生。 他對紀錄片製作人馬克·努南說:「退休,是最糟糕的事情。」

成長背景

從「豬圈」開始的設計人生

凱文·洛奇,愛爾蘭人。1922年生於都柏林,在科克郡的一個農場長大。父親是一個農夫,後來開了一家奶酪公司。在他的家鄉,沒人聽說過建築師這種職業。

在《安靜的建築師》中,洛奇談到自己的童年。他出生時,父親在坐牢。當時愛爾蘭尋求獨立,洛奇的父親因站在共和黨立場作戰而入獄。「所以我的母親有點窮,我出生在她姐姐的店裡。父親出獄後,在奶油廠工作。一年後,他接管了鄰近的奶油廠,進入了奶酪行業。它還存在嗎?加利特奶酪?」

凱文·洛奇放學後,在家裡的農場當學徒。在那裡他獲得了第一份建築設計工作:為農場的新豬,設計豬圈。 「我設計了它,並監督它的建造過程。我讓那些人蓋一堵牆,我猜他們會在抱怨,唉,老闆的兒子。我總是讓他們蓋得再高點。」洛奇說他喜歡做這樣的事,設計,蓋房子,即便那是為了豬。

凱文·洛奇長大後就讀於愛爾蘭唯一的建築學院(都柏林大學),學習經典設計。那時他對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設計風格著了迷——玻璃與鋼筋結合,在古典的均衡中實現對極簡美學的追求。如今人人耳熟能詳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首創者正是凡德羅。他同「功能主義建築設計之父」勒·柯布西耶,和設計了流水別墅的賴特一樣,注重自然與建築的融合。

腎病醫生伊迪絲·范斯沃斯1945年與凡德羅相識後,委託其設計一棟現代主義風格的度假屋。建造過程中預算超標,凡德羅設計的全玻璃外牆給范斯沃斯帶來了巨大的隱私困擾,二人因此鬧上法庭。 受到極簡主義風格鼓舞的凱文·洛奇,決定追隨凡德羅,到他任職系主任的美國芝加哥阿爾莫理工學院建築系學習(學校後改名伊利諾伊理工學院)。

畢業後有一段時間,洛奇幾近崩潰。他幾乎住在大街上,也找不到工作。「然後,有人告訴我一個密西根州的名叫沙里寧的人在招人。」後來,洛奇被來自芬蘭的建築設計師埃羅·沙里寧 聘用了。在那裡,凱文·洛奇迅速升職為高級設計師,於1954年開始擔任主要設計助理。

現代主義的形狀

1961年,埃羅·沙里寧猝然辭世,洛奇幫助完成了沙里寧遺留的多個項目,包括聖路易斯的大拱門、環球航空公司飛行中心(TWA Flight Center) 、杜勒斯國際機場在華盛頓特區外的主要航站樓,以及被稱為「黑石大廈」的曼哈頓CBS總部。

在沙里寧的辦公室,凱文·洛奇遇到了後來的合作夥伴約翰·丁克魯(John Dinkeloo)。1966年,二人成立了新的事務所,開始合作描摹「現代主義的形狀」。二人合夥後的第一個項目,是加州奧克蘭博物館,從上空俯瞰,整座博物館就像一座城市花園。

1967年,凱文開始規劃翻新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他是被藝術博物館青睞的設計師,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設計了雷曼展館和圍繞丹鐸神廟的巨大玻璃亭。

儘管密斯·凡德羅在學校沒有手把手教凱文·洛奇,但後者從前者那裡繼承了對玻璃的興趣。在沙里寧還在世時,他曾建議開發一種可以用於建築物的反光玻璃。這很快應用到實際的項目中——金字塔 (The Pyramids )。

凱文·洛奇知名的作品,還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猶太遺產博物館總部、法國建築公司Bouygues總部。洛奇不是一個後現代主義的設計師,風格多變,後期的作品有時候也會像後現代作品一樣創造性挪用自己先前的風格。他很難被定義。

為人而設計

1982年,凱文·洛奇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對他的評價非常高:「他是一個不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設計師,一個不關心潮流的專業人士,一個在冥想和執行中保持謙遜的人,一個對自己工作標準嚴格要求的人。」

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凱文·洛奇玩了把幽默。 「『臭名昭著』的我收到了一些粉絲郵件……我給你們讀一篇,分享我的快樂。『我認為普利茲克委員會的成員一定是瘋了,把1982年的獎項頒給了設計玻璃和磚石/鋼鐵的設計師。這種能源浪費式設計是過時的,陳舊的,沉悶的和無聊的……更令人發狂的是,這個獎項將影響到建築學校,推廣更多這樣垂死的設計。」

寫信的女士無法接納浪費自然資源式的建築設計,在信封上問洛奇你拿什麼來阻止核戰爭?洛奇沒有採取任何措施,阻止核戰爭不是建築的使命。 在洛奇看來,建築是藝術,是歷史的證據。建築設計是一種建立在未來信仰上的行為,是為了讓未來的人通過建築來感受我們的生活。洛奇認為,在還沒有探明事物本質的時候妄談藝術,是冒昧的,但將建築歸入藝術是為了將其與「時尚」分開。在潮流的裹挾之下,人們經常忘記,「我們是為人而設計,為必須看到它們或者必須使用它們的人。我們很容易忘記他們是有需求有品位的人體,而不是一個用數字衡量的群體。」

洛奇希望建築設計能夠承擔起創造環境的責任,「而將判定什麼是藝術、什麼是創造的權利留給未來的時代。」 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是一個幫助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的「建築工」。


建築之旅

凱文·洛奇的名字,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很陌生。但這位95歲還不肯從設計崗位上退休的老人,在建築設計領域富有盛名。他是20世紀後半期美國最重要的建築設計師,於1982年獲得建築設計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對他這樣評價道:

「在這個多變的時代,時尚一夜之間在嚴肅與華麗之間搖擺,在對過去的蔑視和對不存在之『過去』的懷舊之間搖擺。凱文·洛奇強大的作品,有時堪與時尚媲美,有時延後於時尚,更多時候是在製造時尚。」[2]

「第一中庭」紐約福特基金會總部大樓

1967年,紐約曼哈頓福特基金會總部大樓完工。當時的人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辦公樓。

L形的12層大樓與曼哈頓的城市街景相融合,灰紅色的花崗岩牆面與周圍20世紀初暗紅色的紅磚建築相協調。大樓中庭是一個開放的人造景觀。公眾可以像走進街邊公園一樣走進辦公樓的中庭,欣賞這裡栽植的廣玉蘭、紅桉樹、柳杉,還有成百上千乃至上萬株(棵)灌木、藤蔓、地被植物……四周是基金會的辦公室,透過玻璃牆面,工作人員和遊客彼此一覽無遺。

福特樓的流水別墅(Fallingwater,也稱落水山莊)

1934年到1935年,建築師弗蘭克·L·賴特為富商考夫曼設計了一棟「萬山之宅」,大膽的兩層挑台設計、交叉重疊的幾何空間,與溪水、山石、樹木完美融合。身居其中,可以聽見瀑布的聲音。賴特在流水別墅項目上完成了一次堪載史冊的表演,而擁有別墅的考夫曼家族,也被建築之美所傾倒,不敢獨自擁有。1963年,小考夫曼將別墅捐給西賓州保護委員會,次年,它作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流水別墅是自然當中的建築,而福特樓是鋼筋水泥中的綠洲。雖然後者沒有前者那麼強烈的風格化特徵,但它打造了一棟社區化的建築,空間不再只是空間,它是人與人建立聯繫的場所,它既提供了工作場所,也提供了社區場所,讓社區從建築物中得到了回饋。因此,福特樓的中庭花園也被稱作現代建築的「第一中庭」,於1995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25年之獎」。

儘管有人質疑這樣的一棟建築,對於一個慈善基金會來說是否合適,但不少評論者認可福特樓是一棟人性化的建築,《紐約時報》的撰稿人、建築評論家Ada Louise Huxtable曾說,這棟12層辦公樓,將是福特基金會為藝術做出的傑出貢獻。

而福特樓背後的締造者,就是現代建築設計師,凱文·洛奇。

其他建築作品

獎項成就

  • 凱文·羅奇早年獲得過如下獎項:加利福尼亞政府傑出設計獎、紐約州政府傑出設計獎。
  • 1945年在愛爾蘭國立大學獲得建築學士學位,並於去年在WESLEYAN 大學獲得另一學位。
  • 1974年,他們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建築公司獎」。
  • 1968年紐約市政府授予他榮譽獎章。
  • 1976年,美國設計師協會授予他「完全設計獎」。
  • 1977年,法國建築學院授予他金質獎章,並於1979年授予他院士稱號。
  • 198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此外還有更多各類獎項。


外部連結



視頻

凱文·洛奇Kevin Roche採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