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山寺,原名郭山廟,又名將軍廟、威鎮廟,位於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初年(公元936-947年),供奉郭聖王[1]

中文名稱 鳳山寺

地理位置 中國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西北角鳳山麓

氣候類型 亞熱帶

占地面積 50畝

開放時間 7:00-19:0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藏經閣、聚金亭

始建於 五代後晉天福初年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福建省南安市

寺廟歷史

郭聖王,俗名郭忠福,詩山郭山人,生於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二月廿二日。傳說郭忠福長工出身,7歲喪父,牧羊為生,奉母甚孝,鄉鄰稱為郭孝子。郭忠福後來坐化,鄉民立廟奉為神明,四時祈卜吉凶於神,以將軍禮祀之,故郭山廟又稱將軍廟。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敕封神靈為「威鎮廣澤侯」,並賜廟額「威鎮廟」,廊大其制,廟宇初具規模。到了宋寧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鄉鄰增修廟宇,使之殿寢廊廡門庭、層階齊全 。直至宋理宗開慶初年(公元1259年),加封「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並賜建寺宇以祀。因郭山地形類鳳盤舞,從此改名為「鳳山寺」。 此後三百年,風盪雨淋,棟宇雖有修葺,但寺貌未作擴建翻新 。

寺廟規模

鳳山寺規模,縱為16丈,橫1.4丈。寺殿分前後三殿[2] 。主(中)殿高1.8丈,夾室各一,東夾室供奉尊王、尊妃像,從其坐古藤化身之舊跡,室後為內寢;西夾室供奉釋迦牟尼、南海觀世音金身。前殿高1.85丈,中祀尊王,旁祀崇德侯、顯佑侯、黃太蔚、陳將軍,以其有功於王。殿宇疏以庭院,繞以牆垣。垣屋翼於左右 ,有30餘間,為寺僧聚納之處。廟門高1.4丈,明代舉人、永春顏廷渠題寺匾「鳳山覽勝」。門內一巨石,山峭卓立,狀若雲鬟,昔人喻為鳳髻。門外列磚為庭,曲磴層階穿數而出。明世宗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倭寇劫掠詩山,縱火焚毀廟宇,所藏敕賜匾額蕩然無存。明穆宗隆慶丁卯年( 公元1567年),鄉鄰募資重建;明神宗萬曆庚辰年(公元1580年),繼而擴建;清宣宗道光丁亥年(公元1827年)到清德宗光緒戊寅年(公元1878年),相繼屢有修葺營造。寺宇規模日益宏敞,壯觀綺麗,不失舊觀,又增建諸多前代沒有的設施。

寺廟現狀

鳳山寺屬多神廟,傳統以來皆有和尚主持,主神郭聖王佛像雕塑特殊,白眼黑珠直視,故有「白目佛,益外景」之說,所以更為海外華僑所崇拜 。鳳山寺,宋、明、清各代都有皇帝為之賜匾封號,因而香火鼎盛不衰。明清時期,泉州一帶大批移居台灣,因此台灣民間有100多座廣澤尊王廟。泉州人出洋謀生的華僑很多,因而遠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泰國、菲律賓等地都有鳳山寺,供奉郭聖王。1978年冬,旅居海外僑胞紛紛倡議重建。歷十年營造,鳳山寺規模日臻宏偉,寺門與高蓋山白雲室遙遙相對,居高臨下,俯瞰山頭城全景,周圍茂林蔥翠,花果飄香,秀麗如畫,新建鳳山寺前殿、中殿、後殿的木石均精雕細刻,巧奪天工 ,青石龍柱,護門石獅,栩栩如生。左右兩旁依次建有鐘鼓樓、迴廊、拜廳 、禪房、齋堂 、迎賓室、鳳冠鬢、藏經閣、聚金亭等設施,規格龐大,巍峨壯觀,景觀煥然一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