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散尾葵 (叢生灌木)

目錄

散尾葵

又名黃椰子、紫葵。棕櫚科、散尾葵屬叢生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莖幹光滑,黃綠色,無毛刺,嫩時披蠟粉,上有明顯葉痕,紋狀呈環。

葉面滑細長,羽狀全裂,長40~150cm,葉柄稍彎曲,先端柔軟。

性喜溫暖濕潤、半陰且通風良好的環境,怕冷,耐寒力弱,幼樹盆栽作室內裝飾;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島

中國南方一些園林單位常見栽培;對吐血咯血、便血、崩漏等有相關治療效果。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尾葵
  • 英文名稱 :Butterfly Palm, Areca palm
  • 拉丁學名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 別 稱:黃椰子、紫葵
  • 種:散尾葵
  • 界 :植物界
  • 目:初生目
  • 科:棕櫚科
  • 族:檳榔族
  • 屬:散尾葵屬
  • 亞:科檳榔亞科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生長習性

散尾葵為熱帶植物,喜溫暖、潮濕、半蔭環境。

耐寒性不強,氣溫20℃以下葉子發黃,越冬最低溫度需在10℃以上,5℃左右就會凍死。

故中國華南地區尚可露地栽培,長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均應入溫室養護。

苗期生長緩慢,以後生長迅速。適宜疏鬆、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枝葉茂密,四季常青,耐蔭性強。

性喜溫暖濕潤、半陰且通風良好的環境,越冬最低溫要在10℃以上。*[1]

生長季節必須保持盆土濕潤和植株周圍的空氣濕度;散尾葵怕冷,耐寒力弱,

在中國北方地區室外培養的一般於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入室,須放在陽光充足處,

越冬期室溫白天23-25℃,夜間維持15℃,至少需保持8℃以上,否則會受凍害,造成冬春季死亡;

在越冬期還須注意經常擦洗葉面或向葉面少量噴水,保持葉面清潔。

形態特徵

散尾葵為叢生灌木,高2-5米,莖粗4-5厘米,基部略膨大。葉羽狀全裂,平展而稍下彎,長約1.5米,羽片40-60對,2列,

黃綠色,表面有蠟質白粉,披針形,長35-50厘米,寬1.2-2厘米,先端長尾狀漸尖並具不等長的短2裂,

頂端的羽片漸短,長約10厘米;葉柄及葉軸光滑,黃綠色,上面具溝槽,背面凸圓;

葉鞘長而略膨大,通常黃綠色,初時被蠟質白粉,有縱向溝紋。

花序生於葉鞘之下,呈圓錐花序式,長約0.8米,具2-3次分枝,分枝花序長20-30厘米,其上有8-10個小穗軸,

長12-18厘米;花小,卵球形,金黃色,螺旋狀着生於小穗軸上;雄花萼片和花瓣各3片,上面具條紋脈,

雄蕊6,花葯多少丁字着;雌花萼片和花瓣與雄花的略同,子房1室,具短的花柱和粗的柱頭。

果實略為陀螺形或倒卵形,長約1.5-1.8厘米,直徑0.8-1厘米,鮮時土黃色,

干時紫黑色,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具網狀纖維。種子略為倒卵形,胚乳均勻,中央有狹長的空腔,胚側生。花期5月,果期8月。

繁殖方式

散尾葵可用播種和分株繁殖。播種繁殖所用種子多從中國以外進口。一般盆栽多採用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一年四季均可。於4月左右,結合換盆進行,選基部分櫱多的植株,去掉部分舊盆土,

以利刀從基部連接處將其分割成數叢在傷口處需塗上草木灰或硫磺粉進行消毒。每叢不宜太小,

須有2-3株,並保留好根系;初定植的植株,因根系尚未發育好,應避免在強光下長時間照射。

適量澆水,每日數次向葉面噴水,保持葉部濕潤。於20-25℃溫度下養護,恢復成型較快。

一般養護1-2年即可成為盆栽商品。否則分株後生長緩慢,且影響觀賞。分栽後置於較高濕溫度環境中,並經常噴水,以利恢復生長。

主要價值

藥用

  1. 【歸經】入肝經
  2. 【功效】收斂止血
  3.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4. 【主治】吐血咯血;便血;崩漏
  5.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除去葉子,曬乾。
  6. 【資源分布】原產非洲馬達加斯加
  7. 【功效分類】收澀藥
  8. 【性味】味微苦;澀;性涼
  9. 【藥材基源】為棕櫚科植物散尾葵的葉鞘纖維。
  10. 【用法用量】內服:炒炭煎湯,10-15g。
  11. 【出處】《中華本草》 [5-6]

園林

散尾葵是小型的棕櫚植物,耐陰性強。在家居中擺放散尾葵,能夠有效去除空氣中的苯、三氯乙烯、甲醛等有揮發性的有害物質。

散尾葵與滴水觀音一樣,具有蒸發水氣的功能,如果在家居種植一棵散尾葵,

能夠將室內的濕度保持在40%-60%,特別是冬季,室內濕度較低時,能有效提高室內濕度。

在熱帶地區的庭院中,多作觀賞樹栽種於草地、樹蔭、宅旁;

北方地區主要用於盆栽,是布置客廳餐廳會議室家庭居室書房臥室陽台的高檔盆栽觀葉植物。

在明亮的室內可以較長時間擺放觀賞;在較陰暗的房間也可連續觀賞4-6周。散尾葵生長很慢,一般多作中、小盆栽植。

病蟲防治

葉枯病

散尾葵葉枯病是由真菌侵染造成的一種常見病害,對散尾葵生長影響很大,輕者使葉片乾枯,重者會導致植株整株死亡。

現將其發病症狀、發病規律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一、發病症狀病菌最先侵染葉尖和葉緣,發病初期染病處呈褐色斑點或條塊狀斑塊,中期斑點或斑塊逐漸擴大並相互連接,後期葉片呈現灰白狀乾枯。 二、發病規律致病病菌在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風、雨、噴淋澆水傳播,病菌從植株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及密不通風環境易患此病。 三、防治方法加強疫病檢查,不引進帶病植株;加強通風,發病期避免雨淋和噴淋;及時將受害枝葉剪除,

阻止繼續浸染,修剪後傷口塗抹達科寧藥膏進行處理;如有病害發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噴灑,間隔7-10天噴施一次,連續噴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散尾葵每天可以蒸發一升水,是最好的天然「增濕器」。此外,它綠色的棕櫚葉對二甲苯和甲醛有十分有效的淨化作用。

經常給植物噴水不僅可以使其保持蔥綠,還能清潔葉面的氣孔。

根部腐爛

散尾葵葉尖和葉緣在生長期間出現干焦,主要原因:

①空氣過於乾燥。散尾葵喜較高的空氣濕度,空氣過於乾燥時會引起葉片的焦尖與焦邊。應在整個生長期間每天向葉面及周圍環境噴水3-4次,以提高空氣濕度。但休眠後應停止澆水。 ②日照過強。散尾葵在5-9月間喜半陰的環境,陽光直射時會出現葉片發黃和焦尖、焦邊等現象。在此期間應置於蔭棚或大樹底下,避免陽光直射。 ③盆土過干。散尾葵在生長期間,需要供給充足的水分。盆土長期偏干時,由於植物的生長得不到所需要的充足水分,葉尖及葉緣便會幹焦。 ④盆土過濕。並非是盆土中只要有水,植物便能吸收利用。盆土過濕時,由於影響了植物根部的呼吸作用,從而影響根系對水分的吸收,並導致植物體內缺水而出現葉片的焦尖與焦邊。 ⑤施肥過濃。施肥過濃會引起植物根部細胞的反滲透現象而使植物失水,程度較輕時會導致葉片的焦尖與焦邊,嚴重時則會造成爛根死亡。

在10℃時停止生長,進入休眠期。6℃以下時,就需移入室內防寒保暖,室溫需保持在8℃以上。

移入室內後,要放置在有光照處,室內裝有空調等取暖器的,應遠離些。否則枝葉易被烘焦。

如遇到天氣轉暖或出現下雨時,不要輕易搬出室外曬太陽或淋雨,以免受冷後而患「感冒」。

當室溫出現20-25℃以上高溫時,應開啟門窗,以調節溫度,換氣降溫。如果室溫過高並悶熱,亦會造成部分葉片發黃並脫落。


相關視頻

散尾葵的養殖方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