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冬日,貯滿陽光(張引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冬日,貯滿陽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冬日,貯滿陽光》中國當代作家張引娣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冬日,貯滿陽光

「物以稀為貴」確乎是一條真理,可能自己出生在小山村,對于山的記憶滿滿滿當當,因而縣域西北的雲台山,雖說好幾位朋友都讚譽有加,我卻遲遲沒有動身前往。

冬至前後的一個周日,接到銅川一位友人的通知,給女兒成婚,我就動了心思。這段時間,今天一點小雪,明天一場帶着口哨的北風,氣溫總是很低,有人還說今年冬天是六十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季。即使還沒有到三九天,可人始終蜷縮在家,很少出門。因而接到通知,剛好在星期天,我就蠢蠢欲動,想順路去雲台山走一遭。

還好,久違的陽光這幾日總是按時上班,風吹在臉上,硬硬的,卻也少了怒吼的聲音,沒有了刀割般的感覺。周日睡個懶覺,起床收拾完畢,就望向窗外,十點多鐘了,怎麼沒有金黃的陽光,這幾天這個時候,可全是遍地陽光,真是「在家百日好,出門一日難」呀。管它呢,決定了就動身。約上另外的友人,伴着陣陣冷風,就一路向西。

路上車子不多,兩旁的樹木都卸掉了多餘的粉飾,只剩鋼筋鐵骨般的枝幹直挺挺立着,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感嘆他們的倔強。一些灰黃的乾草細細柔柔,我就懷疑它如何經受這冬日的考驗。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想着一會兒也看看銅川人的婚嫁習俗,和我們這邊的有什麼不同。車子在川道疾駛而過,灰色的大山或陡峭、或平緩,一律向後移去,溝底的石頭冷冷地打量着偶爾路過的車子與行人,冬日的冷冽浸透在每一處每一物上。往日本該已經升得老高的太陽就是遲遲不肯露面。

車裡暖意融融,大家興致不錯,空調讓里外完全不一樣。友人說着單位一個同事,一個在大家眼裡非常幸福的人,老公年富力強,精明能幹,不僅很多年前走出小縣城,在省會找到單位,買下房子,而且兒子聰明好學,很有上進心,到國外留學。她自己也雖家遷到省會,沒有上班成十年了,給一老一小做飯。周圍的親戚朋友羨慕的不得了,這就是小縣城標準的成功人士呀。可是,今年,五十多歲的她忽然上班了,據說一個人住着大大的一個單元,到單位上了兩天,大家議論紛紛,她邋裡邋遢,說話吞吞吐吐,結結巴巴,完全不是印象中的她。老闆才透露,可能是她心理出了點問題,兒子在國外上學後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如今想定居不再回來,她不知是想兒子,還是擔心國外的疫情,就老是睡不着,神神叨叨的,反正老公覺得讓她先上班換個環境,再看看心情怎麼樣。

聽說了這件事,我們才覺得忙忙碌碌也有好處,日子裡沒有太多的縫隙,不需要我們過多的去思索。每天睜開眼睛,一大攤子的事需要一件一件去處理,也是一種幸福,雖有點疲勞,卻也充實快樂,正如大家常說的「累並快樂着」。

到了目的地,冬日特有的冷冽劈面而來,問候、祝福、寒暄了一會兒,朋友就忙去了。我們隨便坐了下來,看看一個個陌生卻又喜氣洋洋的臉,我坐了一會兒,就和兒子出去溜達。

一出門,就望見對面不遠處就是連綿的小山,山雖不高,卻是一座緊靠一座,一字兒排開。我明白看着不遠,走過去卻也距離不近。就朝東邊走去,幾家的大門都緊閉,一家的婦人出來倒水,我就朝里瞅了兩眼,沒有想到,婦人連連招呼,「來,來,進來坐坐。」呼着冷氣的我就不由得進去了,屋中央的鐵爐子絲絲燃燒着,屋內溫暖如春,婦人給我遞過板凳,「快坐下,暖和暖和,喝杯水,客人吧。」我就順勢和兒子坐下,忙說:「不喝,不喝,坐坐暖暖」。瞧瞧他們的住房,屋裡一個年輕的媳婦,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都怯怯地望着我,聽着奶奶與我嘮嗑。奇怪得很,我與素未謀面的婦人不知都聊了什麼,反正知道了她們不是本地人,在這兒買了別人蓋好的房子,農閒時就來住了,平日裡活忙的話,就回到他們的小村去了。放眼望望,嶄新的液晶電視,白亮的台面,黑黝黝的電磁爐之類,無不證實這家的勤勞與殷實。 朋友等不來我,出門竟然找來了。我們要走了,婦人又是熱情的送到門口,還一直說:「沒有喝一杯水,就走了。」奇怪的是,走到門口,太陽竟然露出頭來。也許婦人的淳樸熱情感染了太陽,我也覺得剛到的那股寒意無影無蹤。

人啊,有時候,就這麼奇怪,整天面對面在一起,也無話可說。這麼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卻讓一個不愛說話的人誇誇其談,忘了時間。

由於在婦人家耽誤了一些時間,主家安排我們過去坐席時,主會場已滿滿當當,我們就找了個雅間,也無緣看到婚禮現場,留下了一點小小的遺憾。

回來時我們就去了雲台山,車子盤旋而上,感覺山路比雁門山進山的路要陡峭不少。好幾處山路塌方,出現滑坡,路顯得更加窄了。山上也是一色的灰,近處的黃土崖泛着黃土高原的本色,遠處的樹木灰黑交織。一兩隻野兔從車前驚慌而過,瞬間鑽進路旁的草叢中,乾枯的草卻依然濃密,竟然看不到鑽進去的兔子

到了半山腰,車子就慢了許多,忽然路旁一戶人家,三間土坯房在路旁橫向排開,「進去看看,這是李塬。」司機說。

我吃驚地問:「這到咱們李塬了。」因為我們家鄉也有個李塬,「不是,人家這邊的,這幾年過年買肉都到這裡來,這裡的人餵豬不用飼料」。

我們點點頭,一下車,真的感覺這是一處桃花源,背靠大山,天高風清,路邊十幾隻雞在低頭刨食,看到有人過來,「咯咯咯」叫着跑向一邊,一隻狗也迎面「汪汪汪——」,「唉,過來。」一聲蒼老卻很有精神的呵聲。眼前是一個老者,不高的個子,一撮很少見到的鬍子,手裡還提着正在劈柴的斧頭,滿面笑容地看着我們,「來了,來了。」好像久未謀面的親人。

我們不好意思地說:「轉轉,轉轉。」

「好——好——」老人說,「進屋喝水。」

我們擺擺手,忽然一隻灰褐色的貓瞬間跑過,和那隻白狗臥到一起,灰色的木頭上,一隻雪白的狗昂首挺胸蹲在上面,下面一隻灰貓靜靜地趴着,真是不多見呀,不僅雞犬相聞,而且貓狗同台。友人和老人聊着,知道老人今年八十五歲了,五個兒子,和大兒子住在一起,但各吃各的。其他四個都到外地生活了,如今兩個兒子也折了,「呶,他們幾口住那屋,我住這屋。」

我帶着孩子來到屋後,這裡確實餵着六七頭大黑,如今可很少見到黑豬了,基本都是長白豬,一根根樹樁圍成豬欄,順着土埝的地勢挖成豬舍,真的自然生態。

轉過來,看到友人進了房子,我們也跟了進去。這是怎樣的環境,一個土炕挨着牆在最裡面,黑乎乎的看不清,炕洞前一大堆木屑,好像是做過木工活。炕頭一個暖閣,下邊就是一個土鍋台,一口大鍋,還有一個幾乎消失了的大風箱,這邊一個黑色的木頭盤子,裡邊幾個碗碟,這是我們小時候見過的。我正驚詫於老人在這種簡單古樸的環境中,竟也這麼精神。卻只見友人忽然摸出二百元,哽咽着塞給老人,老人連連擺手,「不要,不要,我有錢。」友人硬是遞給老人,「給——給——,我的一點心意。」她邊說還邊把自己剛才行門戶回的毛巾遞給老人,我有些愕然,友人的瞬間舉動,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善良大度,她的悲憫情懷,她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踐行,她也是一般的工薪階層,孩子在外邊上學,花費不小。可她面對一個陌生的老者,慈悲之心油然而生,這不是裝模作樣的口號,也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幫扶任務。尤其她抹眼淚的當口,我竟然傻傻地愣住了,這種古道熱腸我真的很少見了。她就天空中一縷明媚的陽光,穿透霧霾,自然質樸,給大地帶來希望。

司機大哥忽然開玩笑,「都不趕快拍下來,這麼感人的場面。」我才回過神來。老人朝里走,「別急,別急,我給你們拿些核桃。」 「不用,不用,我有核桃。」

我們往路上走去,老人硬是提了滿滿一塑料袋核桃,並且說:「你們吃了飯再走嗎?」我忽然覺得眼前站的不就是我們年邁而淳樸的老父親嗎?

車子油不多了,我們就順勢下山,沒有往上再走。天色漸漸變暗,我看看那袋核桃,再看看友人,一下覺得這個冬日,因為倒水的婦人,劈柴的老人,和這位朋友,竟然貯滿陽光。 [1]

作者簡介

張引娣 筆名夏日小荷,中學語文教師,陝西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