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紋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冠紋柳鶯 |
中文學名: 冠紋柳鶯 |
冠紋柳鶯[1](學名:Phylloscopus reguloides)為鶲科柳鶯屬的鳥類。體長11厘米,體型較小。分布於不丹, 柬埔寨, 中國, 印度, 寮國, 緬甸,尼泊爾, 巴基斯坦, 泰國,和越南。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
外形特徵
冠紋柳鶯上體概呈橄欖綠色;頭頂較暗,稍沾灰黑色,中央冠紋淡黃色;眉紋長而明顯,呈淡黃色;一條自鼻孔,穿過眼睛,向後延伸至枕部的貫眼紋,呈暗褐色;頰和耳羽淡黃和暗褐色相雜;翅和尾羽黑褐色,各羽外翈邊緣與背同色;最外側兩對尾羽的內翈具白色狹緣;大覆羽和中覆羽的尖端淡黃綠色,形成兩道翅上翼斑。下體白色,微沾灰色,胸部稍綴以黃色條紋;尾下覆羽為沾黃的白色。雌雄兩性羽色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褐色,下嘴褐色;腳角黃色[2]。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冠紋柳鶯與黑眉柳鶯的區別:冠紋柳鶯側頂紋色淡,兩道翼斑較醒目且下體少黃色。
冠紋柳鶯與白斑尾柳鶯的區別:冠紋柳鶯體型較大且下體黃色較少,且兩翼輪換鼓振。 [3]
生活習性
習性:除繁殖季節成對或單只活動外,多見3-5隻成小群活動或和其他柳鶯混群覓食,多活動在樹冠層、林下灌叢、草叢中,尤其在河谷、溪流和林緣疏林灌叢及小樹叢中常見。
食性:食物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如鞘翅目(金龜甲、瓢甲、金花甲、蟓甲等),鱗翅目(毛蟲等),膜翅目(螞蟻、蜂等),雙翅目(蠅等),同翅目和革翅目等昆蟲。
叫聲:冠紋柳鶯的鳴聲似山雀的「chi chi pit-chew pit-chew」聲,後轉成似鷦鷯的顫音。叫聲為重複的響亮兩音節「pit-cha」或三音節「pit-chew-a」聲[4] 。
棲身環境
棲息於海拔3500米以下的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和林緣灌叢地帶。秋冬季節下移到低山或山腳平原地帶。
生長繁殖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海拔2400-3000米之間的林緣和林間空地等開闊地帶的岸邊陡坡岩穴或樹洞中。通常營巢於由苔蘚、蕨類植物、林木隱蔽很好的岸上的洞穴中,有時營巢於原木或樹上的洞中,巢由綠色的苔蘚構成精緻的球形,有時還增添枯葉和地衣,內墊柔軟的植物纖維或偶見有羽毛。每窩產4-5枚卵,卵呈白色,無斑點。卵平均大小為15.3毫米×11.9毫米。雙親共同孵卵,雌鳥承擔更多的孵卵工作。中杜鵑和小杜鵑常產卵於巢中由冠紋柳鶯代孵。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巴基斯坦北部、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西部及南部、緬甸和印度支那。
分布狀況:甚常見的季候鳥及留鳥。指名亞種繁殖於西藏南部及東南部至雲南北部及四川西南部;claudiae於四川、甘肅南部(白水江)、陝西南部(秦嶺)及山西東南部;fokiensis於東南部;亞種goodsoni為留鳥于海南島。指名亞種及claudiae冬季於雲南南部。亞種claudiae及fokiensis遷徙經華南及東南;迷鳥至河北北戴河[5]。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1 | 冠紋柳鶯阿薩姆亞種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assamensis | Hartert, 1921 |
2 | 冠紋柳鶯西南亞種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claudiae | La Touche, 1922 |
3 | 冠紋柳鶯指名亞種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reguloides | Blyth, 1842 |
4 | 冠紋柳鶯越南亞種 | Phylloscopus reguloides ticehursti | Delacour & Greenway, 1939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