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冠(拼音:guān、g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本義是帽子。 古代的冠是一種裝飾,用來束髮,帶冠表示禮貌。冠由帽子又引申為形狀像帽子的或在頂部的東西。以上義讀guān。冠又讀guàn,用作動詞,意思是戴帽。帽子戴在頭上,處於人體最高處,故引申為第一位、第一名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冠

拼音; guān,guàn

注音字母; ㄍㄨㄢ,ㄍㄨㄢˋ

平水韻部; 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部首; 冖

筆畫數; 2+7

筆順編號; 45113512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GBK編碼; B9DA

統一碼; 51A0

五筆; PFQF(86、98)

四角碼; 3721₄

字級; 一級(1705)

文字源流

會意字。戰國時期戰國文字開始出現。戰國文字作圖1,上部從冃(mào)、下部從元。冃就是帽子,旁邊下垂的兩筆,表示帽邊下垂的綁帶,"元"表示人的頭,即戴帽子的部位。這個字形也由篆文(圖2)繼承,只是兩邊下垂的筆畫已不與中間的筆畫連結,而減省成覆蓋形狀的"冂"形,同時在"元"字右下加"寸"字。"寸"應是人手的象形,手腕處的一橫(楷書中變作點)是後加的裝飾性筆畫,所以"冠"字中的"寸"與獨立的"寸"字不同。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到了漢代隸書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寫法演變而成。楷書的寫法是由漢代隸書的寫法演變而成。

"冠"的本義就是帽子,"冠"是一種可以把頭髮梳理起來的東西,是帽子的總稱。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長發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時,頭髮都是披髮或束於耳側。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而戴冠,女子十五歲行成人禮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禮,那麼"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稱,例如《漢書·敘傳下》中所記載的:"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還有"冕""弁"等。

冠是戴於頭頂的飾物,因此位居高處,於是就有了"冠軍""……之冠"這樣的說法,表示居於首位、領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於頭頂的東西也被稱之為冠,例如"雞冠""樹冠""桂冠",等等。"冠"又用作動詞,表示戴帽子,讀作guàn。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冖部】古丸切(guān)

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從冂從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

【注釋】①豢:徐鍇《說文解字擊傳》:"豢音卷,卷束也。②所以句:徐灝《說文段注箋》:"古之冠者,以笄(jī,簪子)貫發而巾覆之,故日所以豢鬢也。"④元:徐鍇《說文解字擊傳》:"取其在首,故從元。"⑤法制: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尉繚子》:"天子玄冠玄纓,諸侯素冠素纓,大夫以下,練(白絹)冠練纓。"

說文解字注

絭也。疊韻為訓。所㠯絭發,絭者,纕臂繩之名,所㠯約束褎者也。

冠以約束髮,故曰絭發,引伸為凡覆蓋之偁。弁冕之總名也。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從冖元。會意。元猶首也。元亦聲。古丸切,十四部。冠有法制,謂尊卑異服。故從寸。古凡法度之字,多從寸者。[1]

參考文獻

  1. , 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