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滿洲里市和扎賚諾爾區境內,屬於野生動物類型、濕地生態系統類型、草原生態系統類型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740000公頃,主要由呼倫湖(達賚湖)、新達賚湖、貝爾湖(中國部分)、烏蘭諾爾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入湖口、湖漫灘、河流兩岸濕地,以及草原、沙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組成。

呼倫湖又名達賚湖,內蒙古第一大湖、中國第五大湖、第四大淡水湖、亞洲中部乾旱地區最大淡水湖,湖面最大面積233900公頃,蓄水量138.5億立方米,湖中水生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湖泊河流、葦塘、沼澤濕地、草甸和草原等構成了保護區複雜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呼倫湖濕地是我國東部內陸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東北亞澳洲遷徙水禽停歇的驛站。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際重要濕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之一[1]

目錄

歷史沿革

1985年,內蒙古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編制的《內蒙古草地類自然保護區規劃》將達賚湖保護區列入到擬建自然保護區規劃之中,1986年該規劃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1986年7月,經新巴爾虎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達賚湖珍禽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

1990年12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3月,經中、蒙、俄三國政府商定,由中國「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蒙古國「蒙古達烏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俄羅斯聯邦「達烏爾斯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組成「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

1994年5月,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美國俄勒岡州瑪洛爾國家野生動物庇護地結成姊妹保護區;

199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從約4000平方公里擴大到約7400平方公里;

2002年1月,經國際濕地公約秘書處批准,列入《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2002年11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15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更名為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

地理環境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部。南與蒙古國隔貝爾湖相望,西距中、蒙邊境57千米,北距俄羅斯15千米,處於中、蒙、俄三國交界地區。保護區橫跨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滿洲里市和扎賚諾爾區4個行政區,與呼倫貝爾市首府海拉爾區相距164千米,北端與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滿洲里市相距41千米,西距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14千米,東距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50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47°45′50″~49°20′20″;東經116°50′10″~118°10′10″。海拔545—785米,總面積740000公頃。是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河流、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型自然保護區。

氣候條件

保護區位於歐亞草原東端,地處大陸內陸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3℃~0.4℃之間,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42.7℃;10℃有效積溫2336~2675℃;無霜期110~160天;年均降水量為247~319mm,年均蒸發量為1636mm。

地形地貌

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西麓、蒙古高原東側,海拔545—785米,地貌由湖盆底地、濱湖平原和沖積平原、河漫灘、沙地、低山丘陵及高平原等六種類型組成。

視頻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航拍中國》(第二季)內蒙古:內蒙古最大的湖泊——呼倫湖
內蒙古 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監測獲取大量珍貴野生動物資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