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內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這種態度是持久的,並且成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內化水平稱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將內射和認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治療師的功能是作為自體客體的替代品,作為無數「極微小內化」過程的結果,病人採納了治療師形象中緩解焦慮、容忍延遲和其他的現實方面。事實上內化理論是精神分析理論對其核心機制進行解釋的基礎。通過內化,治療性聯盟被建立起來,並助最終使治療產生了療效。如同諾維指出的,除了分析師的解釋性角色,將分析師內化為一個新客體表象是分析性治療過程的重要部分。
內化的心理過程及其機制
人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不斷地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並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
人的認知結構是一個能動的系統,它是發展變化的,有着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能力,它可以不斷地理觸新事物、接納新事物、解決新問題、適應新環境。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任何外部(刺激)影響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受到主體認知結構中來的。同化是指主體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進行過濾或改變而把它接納到認知結構中來,而認知結構在同化外部刺激的過程中,自身結構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即順應。同化和順應實質上是同一心理過程的兩個方面。
內化原理對於德育工作的意義
從對內化過程特別是複雜內化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外部刺激內化的關鍵是刺激的發出者要揭示主體認知結構內部觀念之間的矛盾,並使其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矛盾一方發展成為優勢等級觀念。這一原理的實質正如費期汀格所說,改變人們觀念的方法只是現象,實質上是共其化了人們已有的認同點。這個認同點即主體認知結構中與外部刺激一致的觀念。
科技名詞
科技名詞,是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屬於科技術語。是科學技術形成、記錄、積累、交流、傳播的前提和基礎,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和工具。
統一、規範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科技創新和構建新時代中國科技話語體系的基礎性工作,也是中國融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性舉措,意義重大而深遠。
1990年6月23日,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發出《關於使用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名詞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京發布2019年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和語言生活狀況,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近6萬條科技名詞。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