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內務府總管大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內務府總管大臣

清代另一新創的中央行政機構為內務府。內務府的全稱為總管內務府衙門,最高長官為內務府大臣,簡稱為內務府大臣或總管大臣。初為三品衙門,雍正十三年(1735)升為正二品,由皇帝從滿洲王公、內大臣、尚書、侍郎中特簡,或從滿洲侍衛、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補。 滿語稱包衣按班(滿語booi amban)或包衣大(滿語booi da),直接漢譯為僕役之首領,意譯作"總管內務府大臣"。

基本信息

名稱 內務府總管大臣 朝代 清朝
又名 總管大臣 品級 正二品

歷史發展

總管內務府大臣是一個正二品的官職。清朝統治者仿效六部這一外朝機構,將其移植於內廷。清朝的內務府,最早發端於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時期,到雍正皇帝在位時期,最終確立起了一個包括七司三院及其他附屬機構的龐大組織。其中,類似於外朝吏部職能的就是和珅擔任的總管內務府大臣,掌管着內務府所有官員的官制、官缺,升調補放,功過賞罰等。

職能

廣儲司/會計司

類似於戶部職能的是廣儲司和會計司:前者統籌內廷所需的物資出納,設立六庫(銀、皮、瓷、緞、衣、茶)、七匠作(銅、銀、染、衣、繡、花、皮)、三織造衙門(江寧、蘇州、杭州);後者統領畿輔、盛京、錦州、熱河、歸化城、打牲烏拉、駐馬口外等地莊園共八百八十六處,按等課其賦稅和編審莊丁,此外會計司還具有選送太監、宮女、乳母、保姥之責任。

掌儀司

類似於禮部的是掌儀司,它掌管內廷禮樂之事,諸如坤寧宮獻神祈福、皇帝拜天、祭祀堂子、祭祀清寧宮、祭祀奉先殿、供奉皇壽殿、豐澤園演耕藉禮、皇后禮先蠶,以及內廷朝賀、筵宴、皇子公主嫁娶禮儀、考核太監都屬掌儀司的職權範圍,此外還兼辦畿輔、盛京等處果園賦銀,兼管薩滿神房和奏樂演戲的昇平署。

都虞司

類似於兵部的是都虞司,內務府武裝主要用來禁衛內廷、行宮、陵寢,扈從皇帝車駕,引導皇后、妃嬪、王子、公主出入;其成員均選自上三旗,組成親軍營,還有一二三等侍衛、藍領侍衛、拜唐阿等職;另外,上駟院和慶豐司所轄牧場官弁的選授、升級等事,亦都歸於都虞司;都虞司在松花江設打牲烏拉,編其丁為"珠軒",專門繳納東珠、松子、蜂蜜、魚類等;在近京的口外又有鷹戶、槍手戶、鵝戶、獵戶、蜜戶、海龍戶、狐皮戶、網手戶、細鱗魚戶,每年亦各徵收"畋漁之物以准賦"。

慎刑司


類似於刑部的是慎刑司,宮女、太監和大內匠役犯罪,比照刑律輕重定科,也歸在它的名下;不過慎刑司的權力一般只限於很輕的罪過,徒刑以上就要移咨刑部,罪須經三法司會審;在內務府,還設有"掌緝捕之事"的管轄番役處,那是負責查捕府屬三旗逃犯和逃亡太監的。

營造司

類似於工部的是營造司,掌管禁地修繕;其他如皇帝出巡清"御道"、后妃出入陳"步障",都由該司或會同工部進行;營造司下設木、鐵、房、器、薪、炭六庫和鐵、漆、爆三作,以保證工程的需要。

慶豐司

除上述以外,內務府下還設有慶豐司,負責牛羊畜牧事務,供宮廷祭祀、禮儀、食用所需,它在京城和口外、盛京、吉林等地都設有場。上駟院專供皇帝並宮廷乘騎、車用馬匹,禁城中有內廄,南苑有外廄,又置盛京大凌河、商都達布遜諾爾、達里岡愛等牧場。武備院備辦御用甲胃、弓矢、兵仗、鞍、轡、行帳。設北案庫,轄案板作和細房、帳房庫;南案庫轄熟皮作;甲庫轄餿作、穿甲作,氈庫轄備弓處、備箭處、骲頭作、靴皮作、氈作、帽作、雜活作。 奉宸院是管理皇家園苑的機構,具體包括景山、西苑、倚虹堂(紫竹院)、養源齋(釣魚台)、天壇齋宮、南苑、豐澤園(中海)等地;至於西郊的三山五園以及熱河避暑山莊、湯泉、盤山、黃新莊等處行宮,則另派大臣管理。對於大內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淵閣,後宮的壽寧、慈寧、壽康等宮,也派有專人管理。關外盛京系祖宗創業之地,又有宮殿、陵寢並莊園包衣人等,為表示隆重,乾隆十七年(1752年),清廷特設盛京內務府,規定由盛京將軍兼充總管大臣。 為了照顧好皇帝和后妃們的日常起居,宮內還設有御茶膳房、御藥房、敬事房。又有武英殿修書處、御書房、養心殿、造辦處、御鳥槍處、咸安宮官學、景山官學、蒙古官學、長房官學。

監管範圍

由於內務府管轄範圍廣泛,且又居處禁地,為防微杜漸,清廷規定總管大臣無定員,又派王、貝勒貝子等以總管大臣之名,掌管府屬某一具體部門,這就具有相互牽制監督之意。在行使職務時,他們都得按既定章程辦理,非皇帝詔旨不得有絲毫逾越,維護專制皇權的絕對威嚴,以確保宮內秩序的絕對穩定。據有的學者統計,內務府本府及所屬各司院處,共有各色機構五十多個,所用人員除匠役軍丁、太監不計外,共有職官三千多人。管轄派駐所及,包括宮廷、皇家園圃,還有關外盛京、吉林、口外蒙古的山林、土地、牧場及附屬人戶。 江南、浙江的織造和海關監督,有關稅口的人役,也歸內務府差遣。動員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供皇帝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需要,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顯示帝王的尊貴地位,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家天下的重要特點。和珅此時的權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名人榮祿

榮祿(1836-1903)

清末大臣。字仲華,號略園。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辛酉政變前後為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欣所賞識。官至總管內務府大臣。

1874年,同治帝死,榮祿參與確定載繼承帝位,為慈禧太后所倚重。

1879年,因忤慈禧太后,又被劾納賄,降二級,去職10餘年。1891年底,起任西安將軍。

1894年,允准入京拜賀慈禧太后60壽辰,適逢中日戰爭緊急,留京再授步軍統領,會辦軍務。戰後,授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兵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督練北洋新建陸軍。

1898年6月,百日維新期間,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的得力人物。策劃立端王載漪子溥大阿哥(皇儲),謀廢黜光緒帝。旋即內調中樞,授軍機大臣,晉文淵閣大學士,管理兵部事務,節制北洋海陸各軍,統近畿武衛五軍。

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主張保護各國駐京使館,鎮壓義和團。

1903年病死。贈太傅,諡文忠,晉一等男爵。

編有《武毅公事略》,著有《榮文忠公集》、《榮祿存札》。

參考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