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

近義詞

反義詞

出 處 :《資治通鑑

體 裁成語

屬 於 :褒義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tīng zé àn,意謂聽取多方面的意見,才能明辨是非;聽信單方面的話,就分不清是非。出自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資治通鑑·唐紀八[1]

原文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譯文

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侮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典故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冊封敦煌郡公。善於用兵,屢建功勳。攻破長安後,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右武候大將軍,冊封秦國公。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冊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各種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唐太宗問宰相魏徵:「我作為一國之君,怎樣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說:「作為國君,只聽一面之辭就會糊裡糊塗,常常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只有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的主張,您才能不受欺騙,下邊的情況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接着,魏徵就從古到今地給皇上講開了。他說:「古時候,有一個管理天下的天子叫。他經常親自到老百姓當中去,聽取各種人的意見。因此,民間發生了什麼事,誰好誰壞,堯都知道。堯死了,舜接替堯做了天子,還是跟堯一樣,能聽各方面的意見。因此,手下的人都騙不了他。可是秦朝的第二個皇帝胡亥就不是這樣。他跟前的文武官員很多,可他只聽一個叫趙高的太監的話。趙高對他說:『您當了皇帝,應該多享點福。』胡亥聽了,就躲在宮廷後院只顧享受,誰的話他都不聽。這麼着,外面發生了天大的事,他也不知道。過了幾年,就被推翻了。隋朝時候,隋煬帝很寵幸宰相虞世基。虞世基對隋煬帝只喜,不報憂;而隋煬帝又專愛聽奉承他的話,對批評他的話根本不愛聽。這麼一來,他簡直跟瞎子聾子似的,什麼也不知道,直到義軍打了進來,他還蒙在鼓裡呢!結果也被推翻了。可見偏聽偏信的皇帝是很危險的。只有兼聽各方面的意見才能做到心明眼亮啊。」

從此,唐太宗很注意聽取下面說的諫言,鼓勵大臣直言進諫。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悲痛地說:「用銅做鏡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齊,用歷史做鏡子,可以明白各個朝代為什麼興起和沒落;用人做鏡子,可以清楚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鏡子啊!」

視頻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