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心理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具身認知心理學》,副標題: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陳巍,殷融,張靜 著,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書籍是知識[1]的源泉,只有書籍才能解救人類,只有知識才能使我們變成精神上堅強的、真正的、有理性[2]的人。唯有這種人能真誠地熱愛人,尊重人的勞動,衷心地讚賞人類永不停息的偉大勞動所創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具身認知心理學興起並掀起了一股沸騰的熱浪。它橫跨了一系列廣泛的主題,為心理學描繪出一幅巨大的藍圖。《具身認知心理學: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系統回溯了具身認知在心理學史與認知科學史上的來龍去脈,介紹了具身認知的元理論、實體理論與實驗證據,厚描出具身認知心理學的精細面貌,並對具身認知運動存在的問題與未來走向進行了批判性反思。*後,《具身認知心理學: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提出「內感受具身認知科學」的設想,將內感受視為溝通具身認知內在成分與外在成分的重要橋樑,從而為具身認知提供一種構成性的理論框架。
目錄
序一(唐孝威)
序二(劉曉力)
序三(郭秀艷)
導論 1
第一篇 具身認知科學史前史
第一章 杜威的遺產:反射弧概念及其批判 11
第一節 反射、反射弧與杜威的批判 12
第二節 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認知思想雛形 14
第三節 反射弧概念批判在當代認知科學中的迴響 18
第二章 無意象思維:符茨堡學派的歷史重估 20
第一節 符茨堡學派的緣起 20
第二節 無意象思維實驗研究及其引發的爭論 22
第三節 無意象思維對當代認知科學的影響 32
第三章 現象學哲學:對「笛卡兒式焦慮」的消解 34
第一節 意識意向性:胡塞爾對理智主義與經驗主義之爭的超越 35
第二節 「此在」與「共在世界」: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本體論轉向 39
第三節 交互肉身性: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思想 41
第二篇 具身認知的元理論與第二代認知科學
第四章 當我們談論具身認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47
第一節 具身認知的基本立場及其一般主張 48
第二節 具身認知的身體觀 53
第三節 具身認知研究的動力學方法 56
第五章 從具身認知到延展認知 61
第一節 「戰國時代」的具身-生成認知科學 61
第二節 延展認知:一種構成性的具身認知解釋 67
第三篇 具身認知的實體理論與實驗證據
第六章 具身化的語言與概念 75
第一節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具身化的概念表徵 75
第二節 所感即所知:多元表徵與神經元復用 95
第三節 紮根於身體與想象操作的具身閱讀 103
第七章 具身化的行動與自我意識 113
第一節 心動還是身動:觀念運動理論 113
第二節 橡膠手錯覺:擁有感與自我 122
第三節 從「不存在」中尋覓存在感:幻肢的成因與鏡像治療 133
第四節 我的身體是「我」的嗎—異己手綜合徵 145
第五節 基於自我錯覺的*小自我:具身建構論的立場 157
第八章 具身化的社會認知 166
第一節 當前認知科學中他心直通理論之譜系 166
第二節 「看見」意圖:從鏡像神經元到具身模擬 177
第三節 重解動作理解的「戈爾迪之結」 186
第四節 社會互動的黏合劑:變色龍效應 194
第五節 鏡像神經元是聯想學習的副產品? 205
第四篇 基於具身認知理論的實驗研究
第九章 道德概念的黑白隱喻表徵及其對道德認知的影響 217
第一節 黑白分明:道德概念的隱喻表徵 217
第二節 實驗1a:詞語翻譯匹配範式下道德詞的呈現色對道德詞判斷的影響 220
第三節 實驗1b:詞性判斷任務中道德詞的呈現色對道德詞判斷的影響 223
第四節 實驗2:黑白顏色知覺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225
第五節 實驗3:環境亮度對道德相關問題的認知判斷差異 230
第六節 綜合討論 236
第七節 結論、局限與展望 240
第十章 具身認知策略對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索引假說的檢驗 243
第一節 具身閱讀的索引假說 24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46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 247
第四節 討論 250
第十一章 虛擬手錯覺中同步性和距離參照系對身體擁有感的影響 255
第一節 擁有感體驗:「自下而上」抑或「自上而下」 255
第二節 實驗1:同步性和虛擬手位置對擁有感的影響 259
第三節 實驗2:不同參照條件下,同一個位置的虛擬手在不同同步情況下的擁有感錯覺 26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267
第五節 結論 271
第五篇 餘音:具身認知的未來
第十二章 一個懷疑論者眼中的具身認知 275
第十三章 大腦、心智與身體的深度對話:內感受具身認知科學 284
參考文獻 297
重要術語 349
後記 363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知識?,搜狐,2016-08-13
- ↑ 理性,是解決絕大多數問題的關鍵,搜狐,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