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源鎮,隸屬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中部,幅員597平方公里,轄14個行政村、33個自然屯。總人口13039人(2017年),耕地面積17.59萬畝。地理位置適中,地處東北亞「金三角」中心(東距綏芬河市92公里,西至牡丹江市62公里,北到雞西市122公里),毗鄰G10省道、牡綏電氣化鐵路。1985年3月由興源鄉改為興源鎮。興源鎮內山多水闊,自然資源豐富。10多條河流為發展農業、畜牧業、林業及多種經營生產發揮着巨大作用;礦產資源豐富,頁岩硅石、砂石、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其中,頁岩、硅石儲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上)。盛產黑木耳、猴頭元蘑蕨菜等10餘種山珍產品和黃芪、人參、刺五加等200多種中藥材,木材儲量達500萬立方米以上。曾湧現出吳大澂、錢貴等歷史名人; 一九九八年被評為省級小城鎮建設文明鄉鎮,正向國家級文明鄉鎮方向發展。[1]

中文名: 興源鎮

外文名:Xingyuan town

別 名: 伊林、上城子

行政區劃代碼: 231085104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穆稜市

地理位置: 中國·穆稜市

面 積: 597 km²

下轄地區: 鎮北居委會、鎮南居委會、車站居委會等

電話區號: 0453

郵政區碼: 157516

氣候條件: 中溫帶

人口數量: 13039人(2017年)

著名景點: 糧台山 火車站 伊林站、穆稜站

車牌代碼: 黑C

原 名: 上城子

歷史名人: 錢貴

建制沿革

興源鎮,原名「上城子」,與北部下城子相對應而得名。為紀念穆稜之興旺發展,縣址移駐八面通時,更名為興源鎮。

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管轄。

1882年(清光緒八年),從山東招遠和遼寧金縣招來墾民18戶,立屯墾荒。翌年,穆稜河招墾局(由屯田局改稱)移駐上城子。

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將穆稜河招墾局改為招墾分局,隸屬三岔口招墾總局。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於招墾局地方設置穆稜河分防知事,行使行政管轄權,隸屬綏芬廳。

1909年(清宣統元年),設置穆稜縣後,遂為縣城。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縣城街市工商業發展到35家,成為縣內較發達的市鎮。時為第一警察區。

1930年4月,縣城遷至八面通後,為紀念穆稜之興旺發展,更名為興源鎮,隸屬第二警察區。

東北淪陷後,1933年為興源鎮保,

1939年改設興源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

1946年4月,設置興源鎮區,

1949年2月改為第四區。

1956年3月,撤區劃鄉,設置興源鄉。

1958年9月,成立伊林人民公社。

1983年改為興源鄉。

1985年3月,改為興源鎮。

行政區劃

下轄行政村:東村、西村、北村、南村、興源村、車站村、興鮮村、康吉村、新豐村、東興村、東勝村、紅岩村、紅盛村、西崴子村。

地理環境

興源鎮位於黑龍江省穆稜市中部,北緯44°35′33″,東經130°19′35",穆稜河上游,涼台山側畔。興源鎮內山多水闊,自然資源豐富。10多條河流為發展農業、畜牧業、林業及多種經營生產發揮着巨大作用。

自然資源

興源鎮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開採條件好,已經發現和開採的有頁岩、硅石、黃金、石灰石、砂石、煙煤等多種礦產資源,其中頁岩、硅石儲量均在1億立方米以上;盛產黑木耳、猴頭、元蘑、蕨菜、薇菜、金針蘑等名貴山珍食品和黃芪、人參、刺五加等200多種中藥材;有水曲柳、黃菠蘿等十餘種名貴木材,木材蓄積量達500萬立方米。興源鎮有良好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吳大澂曾戍邊於此。「吳大澂」紀念館、糧台山遺址不僅記載和傳承了歷史,也為文化興源增添了一抹色彩。優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給興源鎮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鄉鎮企業正逐步發展,經濟效益逐年遞增,基本上形成了以木製品、建築材料、農機具製造、肉牛養殖、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為主體,以商業、飲食業、建築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補充,貿工農、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的經濟格局。優質實木企口地板塊、農機具、優質「彩」米、頁岩陶粒、工業硅、西燒鍋純糧白酒等名特優產品遠銷省內外;農業以盛產大豆(為國家定名的「大豆之鄉」)、玉米、水稻為主,經濟作物甜菜、烤煙、曬煙、白瓜、草莓等以其優質高產著稱。

歷史文化

吳大澂戍邊

在興源鎮,曾留有「杆面石」石刻一塊,上有「吳大澂」三字,不知何年遺失,無錫名士許同莘於民國二十年登糧台山尋訪吳大澂籌邊遺蹟,遇到當年吳公招來的山東墾民許剛士老人,自言年過70,吳公登山設局,屯兵,建義倉,賦詩命酒,文採風流,照耀山川,墾民感恩,乎吳大澂為「天人也」。由此可見金代雖有農耕,清朝亦有少數人「闖關」來此採金、挖參、狩獵,墾殖是春來秋走屬無序開發,且無文字記載,而吳大澂的有序開發是有章可循的清朝政府行為。因此吳大澂是近代開發穆稜河的第一人,功在千秋。

中東鐵路上的伊林小站

在濱綏鐵路距離哈爾濱站442公里,綏芬河站106公里的鐵路線上,有一個四等小站,名叫伊林,它是中東鐵路初期站舍建築傑作之一。伊林站在1900年建設,一百多年來,它是附近幾個小鎮的希望。伊林站是根據距此最近的伊林鎮而得名,當年的伊林即為興源鎮,100多年前,鐵路是伊林鎮的一張名片,就連距此十幾里外的穆稜鎮人也要到這裡來坐火車。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驕傲也漸漸不見了。「伊林站太小了,多數的火車在這不停,只有每天早晨和晚上有三班普客停兩分鐘,偶爾有幾個旅客上下火車,餘下的時間伊林站都是冷清的。」伊林站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因為一直被「路過」,距離伊林站最近的興源鎮經濟落後,人流聚集程度低,鎮上沒有大型商場,就連像樣的飯店和旅店也不多,曾有當地人戲稱在興源鎮上,想買一瓶像樣的好酒都難。

人口民族

興源鎮共有人口13039人(2017年)。鎮區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10730人,鎮內居民以漢族、朝鮮族為主。

政治

興源鎮在任黨政機關領導:唐嵩(書記)、邢偉江(黨委副書記)、單洪信(鎮長)、黃鵬(副鎮長)、丁連慶(副鎮長)、吳波(副鎮長)、陳洪吉(人大副主任)、劉嘉喜(武裝部長)。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興源鎮主要學校有興源鎮小學校、興源日善中學。

基礎設施

興源鎮城鄉基礎設施完備,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鎮內環境整潔,近年來,興源鎮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和城鎮化的總體要求,搶抓牡綏電氣化鐵路改造的歷史機遇,正在全力推進老城的東擴,打造占地5平方公里的高鐵新城,並依託良好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着力發展建材、農機具製造、糧食精深加工、農副產品收購等產業,集聚企業30餘戶。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上,興源鎮沿G10國道規劃建設了肉牛、食用菌、烤曬煙、果蔬、北藥等產業基地,帶動種養殖業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之路。先後榮獲中國文化藝術之鄉,升級小城鎮假設文明鄉鎮、創先爭優先進鄉鎮黨委等殊榮。

高鐵穆稜新站

2015年12月,穆稜市境內的高鐵車站——「穆稜新站」歷時四年建成並正式通車,座落於興源鎮商貿園區產業園內的穆稜新站的建成,使古鎮成為輻射牡丹江、綏芬河、穆稜地區人流、物流的半小時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新站總投資7346萬元,占地9萬平方米,站房建築面積5926平方米,上層為旅客候車大廳,下層為普速通往站台的通道,站台為高站台,為旅客上下車提供了方便。候車大廳可同時容納1000餘人,站內設置中央空調、自動售票機、自動檢票關卡等設施,為旅客乘車提供了舒適又便利的候車環境。在興源鎮的規劃當中,早已經把綏芬河與哈爾濱高速鐵路開通以後帶來的變化計算其中。通過牡綏「高鐵」和哈牡「高鐵」連接,原來興源鎮到達哈爾濱需要近10個小時的路程,將要縮短至兩三個小時。而且通過哈爾濱高鐵樞紐,通過快速鐵路能夠抵達省內大慶、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全部車程也僅僅為五小時左右。與此同時,通過哈大高鐵,可以前往大連、北京、上海等城市,以往興源鎮到哈爾濱所花費的時間,通過高速鐵路有可能抵達大連或者北京,讓一個小鎮也能享受到高速鐵路出行帶來的便利。

風景名勝

倉谷房位於興源鎮糧台山北200米處,主體為青磚結構建築,面積160平方米,是吳大澂籌邊時建的糧倉,距今100多年,仍保存尚好。

糧台山

是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穆稜市興源鎮南境的一座山峰,瀕穆稜河。是一座孤立突起的山,海拔368.1米。糧台山,勢東、南、西三面陡峻,懸崖直立,怪石嶙峋,險不可攀。山下不遠處,有清代末年欽差大臣吳大澄籌邊遺蹟碑。當年所建的糧倉,歷經百年仍保存完好。山頂平坦處有遼、金古城遺址,南北長約50米,東西寬約40米。隨山築城,東側城牆遺蹟清晰可辨。曾出土石器和骨器,據考證相當於鶯歌嶺文化。

吳大澂紀念館

吳大澂紀念館是穆稜河文化系列工程之一,是全國首家「吳大澂紀念館」,此館的創建對經濟發展及文化進步都有着深遠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價值。紀念館坐落在穆稜河畔糧台山下,占地面積2萬多平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整個館身以沉穩的灰色調為主,建築風格為清代的仿古建築,廊檐斗拱,紅松雕花鑲嵌。「吳大澂紀念館」真實再現了吳大澂當年開禁墾荒、琿春勘界、巡邊設防、出使朝鮮以及甲午海戰等珍貴史實。一代名臣的崇高威望,獨具特色的紀念性建築,豐富的館藏文物,優美的館區環境,規範的管理服務,使吳大澂紀念館成為展現興源「文化古鎮」的重要窗口。

著名人物

錢貴

錢貴,男,1929年9月出生於穆稜縣興源鎮,中將軍銜。曾在穆稜縣讀完初中,1946年2月參軍,在穆稜縣縣大隊當戰士,194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1949年任38軍112師山炮營排長,1951年任38軍112師炮兵團指揮連連長,1955年任38軍112師炮兵392團副團長,1964年任炮兵團803團團長,1969年任第二炮兵80301部隊副參謀長,1978年任80301部隊參謀長,1980年任80301部隊副司令員,1983年任80301部隊司令員;1985年任第二炮兵參謀長,1990年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員、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解放戰爭時期,曾參加過三下江南和四平、遼瀋、平津、渡江等重大戰役,於1948年立小功兩次,1949年立小功兩次,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中,於1953年獲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的軍功章一枚。1958年立三等功一次。

吳大澂

吳大澂,清代金石學家、書畫家。江蘇人,1892年-1894年,1895年3月-7月任湖南巡撫。曾在興源鎮留下戍邊遺址。

白聖鶴

白聖鶴,韓國永安帽子株式會社會長,韓國永安帽子株式會社始建於1959年,是世界最大的帽業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傳媒、客車、工程機械、賓館、旅遊、農牧業等產業的跨國集團。「永安帽子」世界市場占有率達35%,在中國等10個國家設有3家研究所、17家公司和31家分店。韓國永安株式會社會長白聖鶴出生於穆稜市興源鎮,1950年到韓國發展。白聖鶴自1989年回鄉省親後,一直心繫家鄉發展,捐建了興源鎮日善學校、淑女敬老院、公園等基礎設施,支持家鄉公益福利事業發展。興源日善、聖鶴獎學金是白聖鶴先生成立並捐助的,他每年拿出5500美元來獎勵家鄉品學兼優的學生,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愛心。日善、聖鶴獎學金由來已久,已經形成了興源鎮助學圓夢的優良傳統。

視頻

穆稜市興源鎮煙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