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平市楊貴妃墓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平市楊貴妃墓博物館位於西安以西63公里處的興平市馬嵬坡,是依託於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貴妃墓而建立的一座遺址博物館,原為l979年成立的楊貴妃墓文物保管所,2008年5月更名為楊貴妃墓博物館,現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隸屬興平市文物旅遊局。楊貴妃墓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該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墓上封土香氣宜人,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葬而砌成風格獨特的青磚冢。墓園內還建有高5.8米的貴妃插花漢白玉雕像、仿唐二層太真閣、集30幅繪畫為一體的長恨歌畫廊、16米高的望都亭。

楊貴妃墓簡介

楊貴楊貴妃墓是唐代第七個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玉環的墓葬,距今已有1200多年,位於西安以西63公里處的馬嵬坡,以「古冢留香,詩碑放彩」的獨特魅力而馳名海內外。相傳墓上封土香氣宜人,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葬而砌成現在這風格獨特的青磚冢[1]。在墓葬的東西兩側為清代風格的碑廊,陳列着唐以後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題寫的珍貴詩詞刻石三十八通,這些碑石中既有唐僖宗、李商隱、賈島等唐代着名人物的作品,又有近代林則徐、趙長齡、于右任等的題詠,珍貴的碑刻,字體不同,風格各異,各抒其見,不一而足。登上最後一層,高5.8米的貴妃插花漢白玉雕像聳立於中,含情脈脈,側首西望,仿佛把歷史的場景從千年前拉回到眼前。

墓葬特點

楊貴妃墓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該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墓上封土香氣宜人,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保護墓葬而砌成風格獨特的青磚冢。墓園內還建有高5.8米的貴妃插花漢白玉雕像、仿唐二層太真閣、集30幅繪畫為一體的長恨歌畫廊、16米高的望都亭、觀音殿等建築。

園內唐獻殿現作為「唐代婦女生活展」展室對外開放,展覽共分「審美情趣」、「髮髻綽姿」、「面靨倩影」、「服飾新潮」、「出行常度」、「翰墨風流」、「樂舞春韻」、「農家淺露」等八部分,通過唐代喪葬禮俗遺物展現了唐代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在墓葬東西兩側清代風格的碑廊內還陳列着唐及唐以後達官貴人、文人學士題寫的珍貴詩詞刻石38通。

墓葬主人簡介

楊貴妃(718一756年),名玉環,字太真,始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玄宗先把貴妃度為女道士,後入宮納為己妃。史書記載貴妃「貌美、性聰、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因能承合上意,深得玄宗寵幸。天寶十四年(755年)胡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殺楊國忠為名起兵反叛,史稱「安史之亂」。次年6月,潼關失陷,京城長安岌岌可危,玄宗攜貴妃和一幫禁軍西逃四川避難,行至馬嵬坡前,禁軍譁變,以罪咎楊門殺了楊國忠,並聲言「禍根猶在」,要求處死貴妃。在宦官高力士「將士安則陛下安」的勸說下,賜貴妃三尺白綾,自縊於馬嵬佛堂,死時年僅38歲。在確認貴妃已死的情況下,將官用行軍被褥把貴妃屍體包裹起來,在旁邊挖了一個坑,草草掩埋後保護着玄宗繼續西逃。兩年之後,玄宗返回長安,打算對貴妃進行改葬。但因為當年事出突然,掩埋貴妃時沒有留下任何標記,隨從只找到貴妃遺落的香囊[2]和鞋襪,並鄭重其事地將其掩埋,從而有了衣冠冢的說法。在日本還有兩處貴妃遺蹟供人憑弔,所以有傳說楊貴妃沒有死。而是東渡到了日本。

視頻

興平市楊貴妃墓博物館 相關視頻

揭秘:陝西省興平縣的楊貴妃墓!
楊貴妃楊玉環之墓,歷經歲月,留下深刻的歷史足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