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王廟的背影(隨筆)(趙大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關王廟的背影(隨筆)》是中國當代作家趙大磊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王廟的背影(隨筆)
雖然我們相距四百年的時光,但我依然可以想象出你的風骨,像一個朝代的背影,有足夠的巍峨和高遠;而你卻靜靜地站立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抖落歷史賦予的豐富和從容。
關王廟,位於距西平縣城七十里的蘆廟鄉潘老莊村,為潘福滿於明萬曆丁酉年(公元1597年)創建。村裡的老人一提起關王廟,有着常人難以理解的激動與敬畏,他們不叫關王廟,叫關爺廟,他們頭腦中清晰地記得廟以往的情形:三間廟宇坐北面南,正中間是關爺威武的坐像,左手邊是關平,右手邊是周倉,手持關爺的青龍偃月刀。廟前是一圪清水,他們叫關爺坑。每逢初一或十五,人們絡繹不絕地到廟前焚香叩拜,祈求生活平安。
提起關羽,人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個赤面長髯、鳳目蠶眉的將軍形象。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千里走單騎回到主公劉備身邊,又在華容道義釋曾有知遇之恩的曹操,可謂忠義兩全的臣子,他死後受到人們尊崇並加以神化,被尊為「關公」,崇為「武聖」。
這裡為何修建一座如此宏大的關爺廟?潘老莊村與關羽有何千絲萬縷的聯繫呢?或許,從關王廟殘留的一塊石碑中,可以約略地找出一些端倪。
這塊石碑在關王廟遺址中發現,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四百餘年的時光,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殘存的石碑以及上面漫滅的文字,如同時光刀子刻下的痕跡,亦足以讓人在心中悄然生出崇敬和感動。
據邑庠生員呂大器撰寫的碑記里記載,關王廟為潘福滿建造,共三間,根基由石頭扎砌,屋頂繕着陶瓦,高大,安穩,塗抹着明亮的色彩;廟前修築有三間抱廈廳,寬敞,寧靜,映襯着四周高大的院牆;院內遍植松柏,用如椽的巨筆,書寫着這座廟宏偉壯麗的氣勢。廟內廳堂里供奉的關羽,「面赤心赤,體長髯長,英雄大節,百世無雙」,守望着晨鐘暮鼓,守望着清風流雲,以深刻而超然的目光,挺起一代一代熠熠閃光的信念。廟宇院落前邊,還有一座四方形的關王廟坑,坑中碧波蕩漾,聳立着一座小巧別致的土島。
潘福滿修建關王廟時,已年近八旬,兒孫滿堂。作為一個有威望和有責任感的鄉紳,他像一棵千年古柏一樣,剛毅堅定,而又目光長遠。他不像當時一般有頭有臉的人那樣,自求多福,安享天倫之樂,而是邁着蹣跚的腳步行走在鄉村古道,捐資募材修建一座規模宏大關王廟。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是役也,或亦非分乎!」呂大器在碑記中也對此發出這樣的感嘆!
潘福滿為什麼如此執着地做這樣一件事呢?
一個人的心裡,只要裝下食衣住行就夠了,哪怕人世間有再多的風雲突變,也可以從容地看花開花落;而潘福滿的心裡,不僅盛裝着五穀,還有作為王朝子民的禮義廉恥。
今天我們無從考證潘福是一個怎樣的老人,他滿沒有留下畫像,也沒有留下隻言片語,只像舞台上還未謝幕的一盞燈火,搖曳着溫暖的光明。
二
或許歷史就是這樣,呈現給你的永遠都是光鮮華麗的外表,真相和根源,則像細流一樣,只有被時間的颶風衝到河岸邊時,才會泛起細微的泡沫和漣漪。
關王廟興建的原因,或許可從碑記後邊所列的人員中找出一些線索。「知西平縣事黃瑞齡、縣丞安國俊、典史張蓤、崇府義賓潘儒善、欽差南兵營游吉將軍王請纓、監生王請語、邑庠生員張五美。」
從碑記中可以看出,關王廟始創建於萬曆丁酉歲(1597)年,八年後的1606丙午年房廈收工,萬曆三十四年秋九月立石碑以示紀念,時任西平縣知事黃瑞齡和縣丞、典史等政府主要官員以及欽差南兵營游擊將軍王請纓、監生王請語親臨。
明清時修廟建祠本尋常事,一座鄉間廟祠如此興師動眾,這裡面卻是大有文章。
這一切都和明朝嘉靖皇帝時的九省提督王誥有關。
王誥(公元1498--1557年),字公遇,號棠溪,明朝時期西平王寨保下里老王莊(今西平縣譚店鄉老王莊)人。他少年時在西平縣城讀私塾,聰明伶俐,不苟言笑,詩文過目能誦,遇事能敏捷化解。明正德己卯即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中舉,明嘉靖癸未即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取得進士。
據《汝寧府志》記載:「王誥,字公遇。嘉靖癸未進士,授行人,遷戶部郎中。屬大同兵變,擇廷臣有文武才者出守。誥受命,遂單車就道,計擒首亂兩人,余悉相機撫定,邊鎮以安。紀功者疏其勞,詔蔭一子汝寧所世襲百戶。升山西副使,整飭薊州,尋擢僉都御史,巡撫甘肅。練士馬,增城堡,為綢繆計。敵兵入犯,率兵擒斬,首功百九十餘,受白金、文綺之賜。」
王誥為官方正廉潔,文韜武略,深受嘉靖皇帝器重,稱其「性蘊閎材,鑒精遠,廉勤之譽,無間於祟卑練達之猷」。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王誥升任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管淮南,提督江浙直福湖等處軍務。在此期間,倭寇猖獗,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百姓流離失所,遍地哭聲,震動朝野。
淮陽軍備已經松馳懈怠很久,王誥立即採取整治措施,完善裝備,操練士兵,並建立嚴格的監察制度,官兵人人都在監督之下。很快,這裡便令行禁止,內外戒嚴。為嚴肅軍紀,使軍令嚴明,他還向皇上奏請旗牌,依旗牌來節制、調度兵馬。
由於王誥治軍賞罰分明、公正無私,諸將不敢違犯,人人奮勇當前。沒過多久,江淮地區就平定了倭寇安定下來,漕運秩序也恢復正常。
為長治久安,王誥讓士兵們和平時期種田,並減免租稅,使該地區人民過上了一段和平安寧的生活。然而,王誥積勞成疾,又染上瘴氣,於1557年冬天病逝,時年59歲。皇上聽聞此訊,非常震驚遺憾,痛悼很久,御賜祭文和葬文。
碑文中的游擊將軍王請纓、王請語正是九省提督王誥之孫。
三
秋山,孤煙,落日,麥田,關王廟在西平大地上矗立成一個威嚴而又仁慈的意象,在冷月枯霜中表達着一種精神,安撫着滄桑的故鄉。每年麥苗青菜花黃的季節,廟前還會舉辦廟會,大戲連唱三天,商販蜂擁而至,白天人流涌動,晚上燈火璀璨。人們祭拜完關羽之後,在會上看看雜耍,買些農具,然後心平氣和地等待着麥收,等待着用一年虔誠換來的五穀豐登。
這一派祥和而平靜的生活,也許正是四百年前的潘福滿所想要的。然而,這與王誥又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呢?
這裡,必須了解一下碑記中的「崇府義賓潘儒善」。「崇府」即「崇王府」;「義賓」即「儀賓」,全稱應為宗人府儀賓,是明朝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夫婿的封號。 潘儒善是崇王府的女婿,被人們稱為「潘駙馬」,與時任資政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的王誥同鄉,皆是西平人。潘駙馬因事不小心觸犯皇上,皇上盛怒之下,要對潘駙馬滿門抄斬。王誥冒着忤逆的危險,接連上疏,秉公直言,使潘家免了滅門之禍。潘家對王誥父感恩萬分,欲為其建立祠堂,王家堅辭不允。無奈之下,潘駙馬的同宗潘福滿才於幾十年後的萬曆年間,在家鄉修建一座關王廟,藉以表示對王誥的答謝之恩。
既是表達感恩之情,潘福滿為什麼要修建關王廟,而非其他廟呢?這裡還有一段民間野史。據說,因王誥屢建奇功,素有「常勝將軍」美稱,嘉靖帝夜夢賢臣,便自詡與馬方、王誥為漢時劉關張三兄弟再現。
正如碑記中所載:有「大功於生民則祀之,茲扶翊社稷祐護元元,其勳業掀,揭在人心。」在潘家人心中,王誥如同「義聖」關羽一樣,於國有功,於人有義,一座關王廟正是王誥義舉的最好註解。「關王」,與王家有關,也是委婉表達感恩之情的最好形式。
神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於,他們從不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也不會斷絕接受或拒絕人們的請求,他們只是慈悲地俯身人間,教人們從生活的苦難中發現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詩意。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渡」——從此岸到彼岸,從地獄到天堂。
時至今日,關王廟已化作西平的一個地名,化作王誥文化的一種形式,化作蘆廟鄉潘老莊村的另一種象徵。這是它存在的另一種方式,這也是許多傳統文化存在的另一種方式,用骨骼說話,用蒼老說話,用生生不息的血脈說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