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的印記(為生歌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關於戰爭的印記》是中國當代作家為生歌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關於戰爭的印記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目前國人還對日本耿耿於懷,那個彈丸之國對中國的侵略,傷及了多少無辜的家庭,有多少同胞被集體屠殺,而對那些雙手沾滿血腥儈子手的審判,似乎又離我們那麼遙遠,這次我讀了《納粹的精神解析》,也就是德國戰俘從審判到執行死刑的日子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我覺得中國似乎有些太仁義了,特別是對日本的那些儈子手。
德國納粹被俘的帝國元帥戈林在監獄的16個月中,他的生活軌跡是什麼樣的?他是如何應對最後審判的?當時美國陸軍心理學家凱利給了我們最終解釋。戈林據說是當時被俘的納粹最高統帥,作者說他是個對家人,甚至朋友很友好、很友善,然而對待陌生人又是那麼殘忍的大胖子帝國元帥,在監獄中還一直認為自己是德國的驕傲。慶幸的是,當時在那個戒備森嚴的監獄中,還好有凱利與他溝通,才會讓我們後人對納粹的元帥有了更鮮活的印象。也讓我們知道了這個臨死還要抗爭不想被絞刑,要求被槍決的元帥,沒被批准後,他選擇了自殺,他吃了氰化鉀,他的死據說讓美國人蒙了羞,因為監管的疏忽。但是我不明白的是,戈林的自殺,卻讓剩下被絞刑的德國納粹軍官各個群情高昂,從容赴死。
對此,我有些不解了。美國人在德國用絞刑的方式處置了納粹罪犯第三帝國的前外交部長里賓特羅甫,然而凱利認為他在生命即將結束時表現出非凡的勇氣。還有羅森堡拒絕臨行前的祈禱。斯特萊歇爾、弗蘭克等全部是死硬到底、色厲內苒地赴死。本應該大家都認為這些沾滿血腥的罪犯被處決是罪有應得,然而我卻高興不起來,中國有句古話:「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難道他們到死都不覺得自己有罪嗎?那些在侵略戰爭中冤死的靈魂會放過他們嗎?
當然讀這本書時我又想到了不該想到的薩達姆,他也是被押回本國宣判的,而且我們都看到了薩達姆被執行絞刑的過程。這個國家元首臨死前也如納粹的那些戰犯,他們的死在某些程度上有那麼多相似之處,或許死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可怕,但是即便心理學家凱利也沒有給我一個可以坦然接受他們可以這樣選擇死亡的理由。當然凱利給不了我們最佳答案,他45歲時就因為工作上的壓力,家庭的不如意而選擇自殺,他的自殺讓他的孩子們蒙受了強烈的心裡陰影。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給我們留下了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讓我們在這裡對被俘的納粹官員們有更直觀、更真實的了解。
可能是因為做過多年記者的原因,所以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的人生歷程都想做深度了解,總是對別人筆下的人物有些懷疑,總是更相信自己做出的判斷,其實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病吧。之所以讀這本書有這麼多感悟,是因為這也是自己非常想弄明白的一件事,對於邪惡本質的探尋,是每一個生活在幸福時代的人,遠離戰爭的人,又那麼渴望探究,那麼渴望尋求的真相,中國還有句古話是:「人之初,性本善。」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珍貴名言,但是在某些時候,卻又不那麼貼切。戈林的自殺就是如此,他臨死之前寫的遺書全是為監獄獄警的開脫,幾百字都是再闡述毒藥是自己隱藏起來的,與獄警無關,他的自殺就是因為法庭拒絕了他懇請將絞刑改為槍決的請求。都是赴死,為何西方人對選擇死的態度是這樣的,絞刑是底層人物被處決時的一種方式,作為元帥認為自己的死不能被侮辱,所以戈林無法承受。然而作為死,我們會覺得槍決也好,絞刑也罷,都是一種死亡。難道選擇死亡的方式還會讓這些最高統帥們心有不甘嗎?難道他們不認為自己的一個指令就令那麼多人妻離子散、無家可歸,甚至家破國亡與一種死的方式還有多大的差別嗎?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依然有很多疑問。我相信凱利描述的那個被俘後依然談笑風生的戈林,那個頭腦聰慧的戈林,還有那個在紀律森嚴的看管下還能自殺的戈林,是真實的戈林,因為這也僅僅是凱利關於戰爭的印記。而我們呢,這些遠離戰爭的人,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思考來解讀和還原一個自己能夠理解和認知的戰爭印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