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硍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硍鎮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浦北縣下轄鎮,地處桂東南六萬大山,距浦北縣城62公里,距博白縣城37公里。全鎮轄18個行政村,323個自然村,行政區域面積216.25平方公里, 2017年,常住人口49924人。[1]

中文名稱: 六硍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浦北縣

下轄地區: 18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777

郵政區碼: 535314

面 積: 216.25平方千米

人 口: 49924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桂N

地理位置

六硍鎮,距浦北縣城62公里,距博白縣城37公里,東與玉林市福綿區樟木鎮交界,東北分別與玉林市福綿區成均鎮興業縣城隍鎮交界,南與本縣平睦鎮、博白縣雙鳳鎮、浪平鎮接壤,西與本縣寨圩鎮、西南與官垌鎮毗鄰,系浦北縣邊遠山區鄉鎮。

建置沿革=

相傳,宋朝有一番皇在北坡建(現六硍糧所)一座皇都,因觸犯朝廷,被皇兵追捕。他出逃前,把六缸大銀埋藏在北坡附近大石底下,北坡村從此改名六硍村,六硍由此得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稱六硍圩。清朝、民國時期為合浦縣轄地。解放後,1950年設21區仍由合浦縣直管。1952年改為六橫區公所,下轄21個小鄉。1958年撤區並鄉成立六萬山人民公社。1960年2月六萬山公社劃分為六硍、平睦、橫嶺3個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六硍鄉。1993年撤鄉改鎮,更名為六硍鎮至今。轄六硍、關埲、新坡、大能、橫崗、橫嶺、六秀、垌心、官村、塘肚、新華、門樓、木格、旺塘、白花、六台、石合、民生等18個村民委員會,323個村民小組。

自然資源

六硍鎮自然資源豐富。鎮境地處六萬山區,鎮政府駐地是小丘陵,南北狹長,自東向西傾斜。境內的山峰葵扇頂,海拔1118米,是全縣最高峰。主要河流有橫嶺河、大江口河,境內流程分別是13公里和6公里,還有六秀、大能、民生、垌心山溪小河。年均溫度18~20℃,年降雨量為14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旱災、霜凍和風災等。解放前,境內森林茂密,野生動植物豐富,老虎等猛獸時常出沒。據民國《合浦縣誌》記載,清光緒六年(1880年),橫嶺虎患,連續17年,遭咬者300餘人。解放後,原有的森林植被被破壞,老虎等已經絕跡,其他野獸也較少。全鎮總面積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萬畝,水田面積1.8萬畝,有林面積21萬畝。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鉛、鋅等含量最高,坐落於鎮內的浦北鉛鋅礦有限責任公司年產鉛、鋅各種礦產約5700萬噸。經濟林發展迅速。盛產木材、八角、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積已達10萬畝,年產鮮八角約5000噸,已註冊的"浦北縣綠萬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紅八角遠銷東南亞及國內各大中城市,六硍鎮成為名副基實的"八角之鄉"。另外,酸梅、竹筍、茶葉、松脂等發展也較快.

交通

貴港木格-興業城隍-六硍-平睦-博白水鳴二級公路貫穿南北,現已完成建設。貴港木梓-寨圩段三級路已經通過驗收,寨圩-六硍三級路已經列入政府工作計劃。六硍-官垌-福旺-平山-豐塘二級公路已經列入政府十二五規劃,六硍直達首府南寧的行程將大大縮短爭取規劃六硍-樟木-成均(新橋)方向的路網建設,打通六硍往玉林的新通道。玉林-興業-城隍-靈山二級路和貴港-浦北-北海高速毗鄰我鎮。

土特產品

主要有八角、玉桂、松脂、茶葉、酸梅、楊梅、生薑、辣椒、竹筍、芒編、土紙、土雞、草魚(官垌魚)、山羊等;礦產有鉛鋅礦、石英礦等。

經濟概況

農業

主產水稻,旱坡地種植木薯、黃豆、花生、玉米、蔬菜等。全鎮1566.7公頃耕地中,有1200公頃為水田,主要分布在鎮內兩河流和各村山溪兩岸,經常鬧洪澇災害,解放前畝產不足150公斤。解放後,大搞農田水利建設,興修六秀、大能、橫崗等5條大小水渠,修築一批小水庫、小山塘、小陂壩和小渡槽等水利設施,並改造新坡、六硍兩段彎曲河道,增大人工灌溉面積,減少受淹受沖農田面積,基本實現旱澇保收。1985年,全鄉水稻種植面積2440.82公頃,平均畝產274公斤。20世紀90年代後,繼續投資修復、加固失修的水利工程,並修建永久性的「三面光」水渠和興建水泥陂壩以及引灌渡槽等小水利120宗,不斷擴大灌溉面積,全鎮95%的水田面積實現保水保收。同時,大力推廣水稻雜交良種和塑盤旱育秧、水稻拋秧,實行機械耕作、科學施肥、科學用水、科學管理等科學種田的先進技術。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技骨幹戶,指導帶領農民群眾實行科學種田,糧食生產逐年穩步增長。2008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2307.55公頃,平均畝產315公斤,總產達到1090萬公斤,連年獲得增產豐收。人均有糧270公斤。農業總產值達1.6億元。

林業

1958年,在境內建立國營六萬山林場,六硍成為縣內木材尤其是杉木用材林的主要發展基地。20世紀80年代前,農民主要以種植杉木用材林為主,也種植一些八角、苦楝木、竹子等經濟林。1981年全公社有林地面積12006公頃,林副產品主要有八角、桂皮、松脂等。實行改革開放後,實施治山造林和開山造林,消滅宜林荒山,做到營造新林、管好原林同步進行。1993年實現造林滅荒達標,1995年實現綠化達標。2005年,全鎮有林面積14007公頃,其中用材林7337公頃,經濟林6336.5公頃,其他林333.5公頃;林木蓄積量42.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2007年後,積極組織發動群眾種植速生桉樹等豐產林和龍眼、酸梅、筍竹等經濟林果作物,實現林果生產基地化、商品化。2008年,全鎮種植速生桉樹1467.4公頃,八角、玉桂5869.6公頃,筍竹266.8公頃,其他水果林400.2公頃,並建造八角、玉桂、筍竹、桉樹和果基地12個。當年鮮八角產量1200萬公斤。全鎮林業產值達7000萬元。

畜牧業

解放前,養殖業主要是養豬、雞、鴨、牛等,為自食自用。解放後農戶一般養殖豬、雞、鴨、耕牛,有少部分人養鵝、山羊等。1970年大力發展養殖業,以集體養豬為主,同年飼養生豬2.1萬頭、耕牛8600頭。20世紀80年代實行生產責任制後,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戶,充分利用木薯資源豐富、飼料充足的優勢,發動群眾養豬、養雞,增加收入渠道。此後養殖專業大戶不斷增多,養殖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5年後,興起山地養雞特色養殖產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全鎮辦有養雞場42個,飼養量達65萬羽。2008年,全鎮生豬存欄18234頭,出欄35145頭;家禽存欄42萬羽,出欄68萬羽。

鄉鎮企業

人民公社時期,鄉鎮企業主要有燒磚瓦、民房建築、土榨糖、釀酒、加工鐵、木農具、家具、竹芒編織,茶葉和農副產品加工等。1979年後,原有社、隊集體所有的企業進行改革,將社、隊企業進行承包,激活鄉鎮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企業規模得到擴大和發展。1984年,成立六硍鄉企業辦公室,負責鄉鎮企業的管理、服務、指導等工作。1985年鄉辦企業主要有苗圃場、木器廠、木材貿易公司、水電公司、土紙廠、家具製造廠、客運等,村隊企業有木材、木器加工,制茶廠、製紙廠、酒坊、藥店、商店、林場、芒編等企業106個,從業人員550人,鄉企業總收入166萬元。1990年全鄉企業有130個,從業人員800人,總收入1.45億元。隨着改革開放深入,六硍鎮大批農村富餘勞力外出務工,外出務工人員把外出學到的技術、掌握的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用在發展家鄉鄉鎮企業上,投資興建鉛鋅礦、小水電站、紅磚廠、家具廠、制茶廠、煙花爆竹廠、純淨水廠、自來水廠等企業,並發展客貨運輸、建築,興辦餐飲酒家、超市商場,八角、山蒼油、樟油加工等各種類企業。2008年,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300人,總產值3.4億元,創稅利2000萬元。

商貿

境內有六硍和橫嶺兩個集鎮。前者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成圩,至今有600多年歷史;後者於1943年成圩。縣內和附近玉林、橫縣的群眾前來趕集人數約有6000人。農貿商品主要有稻米、雜糧、禽畜、山珍野味、食油(茶油)、竹筍、藥材、竹木器等。1950年前,六橫圩(即今六硍)集日售稻米2000公斤以上,木薯乾片4000~5000公斤。置縣後,縣百貨公司、糖煙公司、供銷社相繼於此開設基層商店,供應批零日雜百貨。實行改革開放後,家用電器、成衣、醫藥、飲食、個體運輸、個體旅業、農副產品收購、造紙等個體戶和個體私營企業得到快速發展。1990年,建成六硍集貿市場和六硍供銷商場,全鄉有工商戶(企業)359戶,從業人員1654人,年集市貿易額1950萬元。2008年,全鎮有各種個體工商戶(企業)1520個,從業人員5860人,全年貿易額2.29億元。

城鄉建設

2003年以來,鎮八角生產協會獲全國百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稱號,鎮分別被評為市沼氣建設重點鎮、市科普工作先進示範鎮,市廣播電視工作和新聞報道先進鄉鎮,市文明鎮和綜治工作先進鎮,連續兩年獲得縣「三個文明」一等獎。鎮黨委連續6年被縣委評為「五個好」十星鄉鎮紅旗黨委。黨風廉政建設、計劃生育、財政稅收、生態沼氣建設、安全生產、綜治工作、宣傳報道工作、武裝等工作連年獲得縣委、縣政府表彰獎勵,全鎮三個文明建設蓬勃發展。

城鎮:1949年,六硍圩街道只有一條長150米、寬4米的狹窄高低不平的街道,83間泥磚結構的矮瓦房,總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經多年改造擴建,1985年,集鎮占地面積達1.5公頃,集鎮居住人口達6600人。有長800米、寬8~10米的水泥路面街道1條。交通網絡、郵政電信、廣播電視、文化教育和小城鎮的建設不斷加快。1992年開通程控電話。1993年建成有線電視接收站。1995年實現村村通程控電話。集鎮街道安裝街燈、路燈40盞。全鎮安裝程控電話5000部,設立18個移動電話通信基站。圩鎮建有自來水廠,成立環保站,有專業環保隊伍,堅持開展「城鄉清潔工程」。2008年,全鎮實現村村通四級公路。在新開區建房的有900多戶,開發建設面積17.34公頃,集鎮人均居住面積20餘平方米。2003年以來,投資150萬元建設了六硍圩鎮街道硬底化工程,路燈亮化工程、街道綠化工程;;投資10萬元建設了鎮垃圾處理場,鎮成立環保站,改善圩鎮的「髒亂差」的現象,徹底改變了六硍鎮的面貌,並投資15萬元建設鎮文化中心,興建了新的圩鎮燈光球場,新的文娛舞台,極大地豐富了山區人民文化生活。

新農村:六硍鎮生態建設發展迅猛。以建設沼氣池為龍頭,推出"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的建設模式,並形成"八改"(即改廁、改路、改水、改欄、改廚、改灶、改低產果園、改文化設施),全鎮已建設以沼氣池為主的生態新村26個,獲市、縣沼氣建設重點鎮,並向建設生態鎮的目標邁進。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效地進行環境治理工作,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23個村民小組(自然村)都修通了村級道路,通了電,拉通了閉路電視、程控電話、移動、聯通電話,廣大群眾都飲上了清潔衛生的山泉水,全部居民用上了自來水。生態沼氣建設成績顯著,幾年來全鎮共興建沼氣池3000多座,過半農戶用上沼氣,建成了山子崗、大坡田、大石等32個沼氣生態示範村,有效地改善了山區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衛生。曾獲市、縣沼氣建設重點鎮稱號。改廁工作也取得好成效。鎮改廁達2700間,形成山子崗村、山心村改廁示範點,山子崗村42戶人家,建沼氣池42座,興建42套農民公寓樓房,戶戶實現「五改」配套建設,村內建有文體活動場所,村民素質大大提高,人居環境有效改變,環境美化工作落到實處。現全鎮各村綠樹成蔭,沒有亂砍濫伐的現象,全鎮森林綠化覆蓋面積達82%,公共場所 美化綠化衛生進一步加強。

財政金融

1985年,成立六硍財政所。1986年,全鄉財政收入76.3萬元左右,1987年達到108.1萬元,1990年財政稅收169.2萬元。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六硍鎮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礦業、八角等特色種植業、禽畜養殖業和招商引資等,引進一批企業落戶,財政收入連年增長。2004年全鎮財政收入730萬元,2006年1610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2008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2046萬元,創歷史新高。年末鎮信用社各項儲蓄存款餘額1億元,貸款餘額8000萬元。

科技

鎮農業技術推廣站成立於1953年,1989年建立農民文化技術學校。2002年全鎮有科技人員143人,其中農技人員30人,畜牧獸醫技術人員23人,其他科技人員90人(其中大專以上10人),農藝師1人,助理農藝師8人,畜牧師1人,農民農藝師3人。全鎮18個行政村每村有農技員、獸醫員各1人以上。

教育

清末,六硍僅有私塾。解放前,全鎮僅有六硍、橫嶺2間小學堂。解放後,先後建立小學18所,入學小學生3600多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鎮投入500多萬元,實施「普九」工程,新建擴建小學教學樓60幢、中學教學樓11幢,興建宿舍辦公樓3幢,總面積1萬平方米,消除了中小學危房。興建了體育活動場所,中小學教學設施不斷完善。經自治區驗收合格,實現「兩基」達標。2006年,全鎮有公立中小學校20所,其中初中2所,小學18所,幼兒園8所,兒童託管所2所,農民成校1所;初中22個班中學生1600人,小學187班4901人,學前幼兒教育800多人,託管兒童160人。全鎮在職教師員工334人,其中中學一級教師23人,二級教師33人,小學高級教師9人,一級教師98人,二級教師105人。2008年,全鎮投入資金82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全鎮小學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98.3%。

文物旅遊

惜字塔

清朝時,六硍圩所轄的欖子橋頭建有塔一座,稱「惜字塔」。塔高9米,青磚結構,主要用於燒有字紙張。「文化大革命」時被拆除,其建築材料用於水利建設用。

康公廟

建於明朝,廟宇兩層。有20多個神像,康公神立於正廳,神像高6米,格外威嚴,解放後破舊立新時拆除。20世紀80年代末,群眾捐款10多萬元重建,並重立神像。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人們扛領康公神像出遊圩鎮和附近村屯,有近萬人觀看,場面熱鬧。傳說若康公神進入誰家,誰家就會吉利興旺。

劉永福祖墳

位於六萬大山葵峰的側西山嶺,建立於清朝年間,墳山坐東北向西南,北靠葵扇頂主峰,離六硍圩鎮30公里。行仁覃公祠始建清朝末,是一座古老建築,有兩座兩橫房廳,占地面積0.08公頃,內外牆雕色刻畫。門口對聯十分醒目。上聯為:行為依祖德,下聯為:人愛裕孫謀。

葵嶺飛瀑

六硍鎮旅遊業開發潛力很大。該鎮山清水秀,民風淳樸,"葵嶺飛瀑"是縣八大景點之一,極具開發價值。葵扇頂是六萬大山主峰,座落於六垠鎮與福綿區樟木鎮、成均鎮交界處,海撥1118米,以其峰高路陡、群山迭障,雲山霧海著稱,從而成為旅遊登高的好去處。主要景點包括:葵嶺飛瀑、蓮花山、將軍石、劉永福祖墓、皇婆嶺等。從山下向上望,只見雲霧繞繞,令人覺得高不可攀,而始登葵扇頂,一路上是美景疊現,山谷中潺潺而流的山泉是順勢而下,密密麻麻的松、桉、杉木林,野生竹林是隨處司見,層層疊疊,莽莽蒼蒼,滿目斑斕的色彩,旖旎的風光是望不盡也看不夠,隨行的朋友也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紛紛拿起手中的相機不斷地拍攝,要把最美的景象留住。此時上山的路是越走越難走了。腳下凹凸不平山路變得陡峭如削,每攀登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只能容納一人而過的小路懸於雲霧中,儼然像在爬天梯。經過近3個小時的路程,穿過一片鬱郁怱怱的野生竹林,便登上了葵扇頂峰。

天鵝頭

天鵝頭地處六硍鎮大水自然村東面2.5公里、福綿區樟木鎮六答村西北面3公里,地處六萬大山中段,為福綿區、浦北縣界山,海拔974米。山頂上有一個50年代修建的防空哨站,山里人習慣把天鵝頭叫做「防空哨」,建國後因為國民黨的飛機常到大陸騷擾,而我國防空設施落後,需要各地在高山頂建立人工哨所,發現敵機就打電話給相關部門。防空哨站向西不遠,叫做「百二火灶」——據說是當年闖王餘部大軍從此經過,並駐軍在那裡,大軍過後就留下了許多(約一百二十吧)火灶(在山坡上挖一個下方開口的土坑,上面捎加修整以支炊具,下以生火)因得名,但也有觀點認為是太平天國人馬,現已無法考證。但附近有幾個地方可以證明當年大軍駐紮在此,除了上述的一百二十個行軍火灶外,還有一座王母墳,據說是某個王爺的母親到此死後安葬之地,葬禮大擺幾天幾夜,有幾個村名就與葬禮有關,這幾個村名就叫「菩薩塘」「齋壽塘」……歷史傳說為美麗的天鵝頭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如果你運氣夠好說不定能找到軍隊或土匪留下來的寶物呢!

文體

20世紀70年代先後成立公社文化站、廣播站、電影隊、文藝宣傳隊、村文化室。20世紀80~90年代,集鎮居民和農戶安裝有線電視。2004年建成鎮文體中心,有舞台、燈光球場等設施。2007年圩鎮居民成立歌舞隊,自演自樂。2008年,全鎮有業餘文藝隊3個,舞獅隊19個,麒麟歌舞隊2個,八音樂隊5隊。興建籃球場42個,其中鋪設水泥硬底化球場37個,經常組織開展有關文娛體育活動。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

民政20世紀90年代,成立鎮民政所,民政工作人員從兼職轉為專職,由1人增至2人。2008年,全鎮有敬老院、福利院、五保新村9個;落實五保戶對象443人,集中供養五保老人84人,落實低保650戶2311人,城鎮低保35人,落實定補現役軍人28人,老復退軍人、傷殘軍人、烈屬和參戰退役軍人與參戰民兵103人,均按月發給補助款項。

人民生活

1982年,農民人均收入76元,人均有糧200公斤。1998年農民人均有糧265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518元。200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4176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億元。全鎮有集體個體中巴客車十餘輛,拖拉機100多輛,摩托車8000多輛,除實現村村通電話和有線電視外,多數農民家庭建有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並安裝電話,用上手機,購有電視機、音響、洗衣機、電冰箱等電器,小轎車也逐步進入普通農民家庭。

視頻

六硍鎮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