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六合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六合之戰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名稱: 六合之戰

地點: 六合

時間: 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主要指揮官: 趙匡胤;李景達

六合之戰為五代後周顯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在後周攻南唐之戰中,殿前都虞侯趙匡胤率軍打援,以少勝多,於六合擊敗南唐軍反攻的作戰。[1]

過程

顯德三年正月,後周攻南唐正陽之戰獲勝後,周世宗柴榮即乘勢率領諸軍進抵壽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御營淝水(今安徽壽縣北肥河)之北,令徙正陽(今安徽壽縣西南正陽關)浮橋於下蔡(今安徽鳳台);徵召宋、陳、許、蔡(今河南商丘淮陽許昌、汝南)與毫(今屬安徽)、潁(今安徽阜陽)等州丁夫數十萬,配合諸軍攻打壽州。二十二日,柴榮親督諸將攻城,晝夜不息。南唐清淮軍節度使劉仁贍堅守抗擊,屢挫後周軍攻勢。相持數日不克,柴榮乃部罟圍城打援,易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都招討使,以李谷判壽州行府事,繼續圍城;遣趙匡胤、韓令坤等將分路出擊。

二十六日,趙匡胤以誘伏殲敵之策,於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首戰勝捷,斬南唐軍都監何延錫,繳獲戰艦50餘艘。繼率數千兵倍道疾趨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二月初,與南唐北面行營應援使皇甫暉、應援都監姚鳳所部萬餘兵相遇。皇甫暉持重整軍,列陣山下;趙匡胤引兵出山後邀擊,南唐軍大驚,且戰且退,入滁州城後斷橋自守。趙匡胤訪村民並用為嚮導,夜躡其後,穿行山背小徑,跨馬浮西澗(又名上馬河,今安徽滁州城西北)水,直抵城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斬關而入,巷戰獲捷,攻克滁州,生擒皇、姚二將。此時,諸路將領所向克捷,南唐主李璟驚恐,求和遭拒,乃部署反攻。三月,命齊王李景達、監軍使陳覺率兵2萬渡江,自瓜步(今南京六合南)北上;柴榮亦調整部署,命趙匡胤率兵2000屯六合,迎擊南唐軍反攻。四月,李景達率軍進至距六合一舍(30里)處紮營,觀望不進。後周軍諸將欲出擊,趙匡胤知寡不敵眾,乃示形用謀,決定以逸待勞,俟南唐軍出戰,動中破敵,使其難辨虛實。未幾,南唐軍果出戰。趙匡胤揮師奮力拚殺,終以少勝多。南唐軍喪師近5000人,餘眾爭舟渡江南逃,慌亂中又溺死甚眾,南唐精兵大損。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