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原圖鏈接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是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之一[1](其中北村部分是從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由三處分別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市北村、武鄉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的建築物構成,它們分別是四合院和古寺廟群。舊址在中國抗日戰爭時一度被用作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國共產黨軍事將領朱德、彭德懷和左權均曾入住其中,並在此發動各種抗日運動、以及指揮戰役,建立根據地。磚壁村和王家峪村的舊址在1953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村舊址在2006年併入。

歷史

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山西武鄉縣是太行山根據地的腹地之一;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1937年8月開始參與山西抗日前線,軍隊的總司令部曾先後設於在多個地點,其中武鄉縣磚壁村和王家峪村是駐紮最久的一處,八路軍領導人在此指揮華北地區的游擊戰。

1938年10月,八路軍總司令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進駐山西潞城縣(現為潞城市)北村。由於當地農民對共產黨的印象非常負面,他們聽說八路軍將會到臨,便全體躲到村外;數天後,村民發現八路軍軍人沒有搶掠糧食後返回村內,後來覺得八路軍部隊紀律嚴明、人員品格優良,對他們的態度轉趨友好。八路軍總部駐紮在一座由居民主動讓出的四合院,它是北村最豪華的民居。總部設於北村期間,八路軍領導人設立了晉東南各界的抗日組織,多次與中國國民黨談判,反抗侵華日軍的掃蕩,成功在華北地區建立根據地;八路軍總部亦曾在1939年春季召開了動員大會,號召各人在村內耕作,從而減低農民的負擔。此外,將領左權也在北村總部與劉志蘭結婚,他其後為紀念這裡而把女兒命名為左太北。

1939年7月初,侵華日軍在晉東南發動第二次九路圍攻,試圖徹底摧毀八路軍根據地。日軍在6日逼近北村,八路軍只好轉移陣地,從北村出發,沿濁漳河流域向西北方前進;當時正值太行山一帶的雨季,日軍一直緊隨在後,八路軍最終成功渡過濁漳河,在15日來到武鄉縣磚壁村。磚壁村出入不便,但易守難攻,八路軍因而決定在當地駐紮。由於八路軍在深夜抵達,部隊在村內一座破舊廟宇旁露營,以免驚動村民;翌日,八路軍成員把廟宇稍作整修,總部由此遷入磚壁村。總部設於磚壁時,八路軍成功粉碎了侵華日軍的圍攻和掃蕩;他們又努力與村民打好關係,招攬村民參與八路軍

磚壁村的水源供應不足,食水短缺問題在1939年11月因雨季結束而變得更嚴峻;為了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八路軍領導人朱德決定把總部臨時轉移到10公里外的王家峪村,但部分兵員仍然留在磚壁村。總部設於王家峪村期間,朱德彭德懷等八路軍領導人基於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原則,與國民黨勢力鬥爭。同時,朱德組織民眾抵抗侵華日軍,同時領導軍民植樹造林,從而建設根據地。此外,八路軍領導人在王家峪村總司令部指揮了135場戰鬥,並爭取外國支援抗日,有說法由此認為王家峪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

八路軍總部在1940年6月再次遷回磚壁村,此舉的原因存在爭議。一說認為,八路軍領導人答應了磚壁村居民在翌年雨季重返,因而在雨季來臨後把總部遷回村內;另一說法認為,這樣的原因是武鄉縣段村被日軍占領,當時段村的日軍突然圍攻王家峪,八路軍總部機關便重新進駐磚壁村。1940年7月,彭德懷左權羅瑞卿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呂正操等八路軍領導人在磚壁村總司令部部署和指揮了百團大戰,成功打破侵華日軍的囚籠政策,阻礙日本繼續進攻中國的計劃,並遏止對日媾和的意見。

八路軍總部在1940年11月一度遷至遼縣(現名為左權縣),後來在1942年5月反日軍掃蕩後再進駐磚壁村,此舉的原因亦是有爭議。有村民憶述八路軍軍人指出,彭德懷是因為懷念戰死的左權而率總部搬回磚壁村,此後經常因睹物思人而在總部內哭泣;另一種說法指,日軍發動20,000多人進行鐵壁合圍,試圖消滅八路軍總部,進駐磚壁村是為了總部的安全。八路軍總部這次在磚壁村駐紮了約20天,期間為左權舉行了追悼會;此後,八路軍先後到山西的太岳軍區和麻田鎮駐紮,再沒有回到舊址[2]

視頻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 相關視頻

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八路軍總部舊址紀念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