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夜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八月三日夜作》 |
作品名稱: 《八月三日夜作》[1] 創作年代: 唐朝 文學體裁:詩 作者:白居易 |
《八月三日夜作》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詩詞之一。[2]唐宣宗[3]有吊白居易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此詩可作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蘇軾對白居易的評價也有不一致處。蘇軾曾提出「元輕白俗」的說法,對元白的詩風頗有微詞。然而後來卻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緣終淺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復來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覺出處老少粗似樂天,雖才名相遠,而安分寡求亦庶幾焉。」蘇軾對白居易的詩作,也有「白公晚年詩極高妙。」的評語。
詩詞正文
“ | <露白月微明,天涼景物清。
草頭珠顆冷,樓角玉鈎生。 氣爽衣裳健,風疏砧杵鳴。 夜衾香有思,秋簟冷無情。 夢短眠頻覺,宵長起暫行。 燭凝臨曉影,蟲怨欲寒聲。 槿老花先盡,蓮凋子始成。 四時無了日,何用嘆衰榮。 > |
” |
— <《八月三日夜作》>,<詩詞網> |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4]、《賣炭翁》、《琵琶行》等。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陽的履道里第度過,與劉禹錫唱和[5],時常遊歷於龍門一帶。作《池上篇》、《醉吟先生傳》自況。845年,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與會者有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與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滿、李元爽,畫成「九老圖」。白居易晚年篤信佛教,號香山居士,為僧如滿之弟子。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閒適」的生活反應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而844年,73歲的白居易出錢開挖龍門一帶阻礙舟行的石灘,事成後作詩《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並序》留念,詩中仍反映出他「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觀。[6]
視頻
參考資料
- ↑ 《八月三日夜作》 詩詞名句網
- ↑ 白居易簡介及代表作 快資布時間;2018-01-03 10:01
- ↑ 唐宣宗:一生充滿悖論的晚唐君主 快資布時間;2020-04-14 10:27
- ↑ 白居易長恨歌講的是什麼故事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5-05 17:06
- ↑ 劉禹錫被貶,寫下了這首《秋詞》,卻一反常態,讀完何其豪邁!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6-16 23:08
- ↑ 白居易的經典詩句 360問答,發布時間;201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