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旗滿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旗滿洲

清代八旗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俗稱"滿洲八旗"。指外八旗的滿洲旗分。所屬除滿洲成員外,滿洲佐領下亦有少量蒙古、漢人,並單獨編有高麗佐領六個,俄羅斯佐領、番子佐領各一個。八旗滿洲的地位優於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是八旗組織的主體。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額真一領之。萬曆四十三年(1615)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設之四旗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增設之四旗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每旗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梅勒額真(漢名副都統)二,下轄甲喇(漢名參領)五,每甲喇轄牛錄(漢名佐領)五。以後隨着人丁繁衍,所屬佐領時有增設,崇德末年共有佐領三百零九個、半分佐領五個,到乾隆後期增至佐領六百七十個、半分佐領五個,遂為定製,直至清末未變。

組織機構

為八旗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誤稱"滿洲八旗"。是八旗的核心部分,清代的"滿洲"也包括索倫、錫伯等族(今鄂溫克、鄂倫春、錫伯族) 。1601年(明朝萬曆二十九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將女真族內原來牛錄這一臨時性的生產和軍事組織,根據戰爭的需要,改編成長期的正式組織。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亦稱"佐領"),每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亦稱"參領"),每五甲喇設一固山(gusa,即旗)額真,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設有四旗,各旗以純色作區分,分別是:黃、紅、藍、白。故稱為"正黃旗"等。十四年後又增設四旗,並在原純色周圍嵌上其它顏色,稱為鑲黃、鑲紅、鑲藍、鑲白。故合稱八旗滿洲。正白(在順治年間,正白旗本來隸屬於下五旗,之後多爾袞將自己所統領的正白旗升格為上三旗之一,而在順治年間本來隸屬於上三旗的正藍旗就隨著正白旗的升格而降格為下五旗之一)、正黃、鑲黃為上三旗(亦稱內府三旗),隸屬親軍,其餘五旗為下五旗。日本學者中山八郎認為,"八旗成立當時是五六萬乃至十萬內外;入關前後的兵力為二十五萬。"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順治十年(1653)增奉恩將軍為十等。亦有異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漢人甚少。清代世職,太宗時與官名本多相同,順治四年成為榮譽稱號。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為男爵,阿達哈哈番為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為騎都尉,拖沙喇哈番為雲騎尉。八旗按引軍旗色定戶籍。壯丁原則上三年編審一次,分正戶、另戶、另記檔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興辦宗室覺羅學、官學等,課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喪等均有規定。清初定旗民不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實際上民間早已通婚。

八旗種類

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排序: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從上所述,正黃旗並不是努爾哈赤親統的部隊。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着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 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308個,蒙古牛錄76個,漢軍牛錄16個,共400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漢軍,旗制與八旗滿洲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即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順治前)或正白旗(順治時期及後期),間接控制其他五旗),旗制終清未改。

歷史作用

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1583年(明萬曆十一年),清王朝的奠基人,滿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清太祖努爾哈赤,以祖上遺甲十三副起兵征討大明,開始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從1583年至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經歷了32年戰火磨鍊的努爾哈赤正式建立了在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

1601年(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亦稱"佐領"),每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亦稱"參領"),每五甲喇設一固山(gusa,即旗)額真,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設有四旗,各旗以純色作區分,分別是:黃、紅、藍、白。故稱為"正黃旗"等。十四年後又增設四旗,並在原純色周圍嵌上其它顏色,稱為鑲黃、鑲紅、鑲藍、鑲白。故合稱八旗滿洲。

建制規模

滿洲人建立的清帝國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奇蹟。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民族,竟然征服並牢牢統治了人口將近一億的漢族地區和蒙藏回疆廣袤的面積。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數字也並不奇怪。實際上如果將任何年代的中華帝國中官僚和貴族人口合計,差不多也是這個比例。換句話說,滿洲人基本上構成了帝國的新的上層金字塔結構,而一個小小的民族能夠實現這一點,其中的奧妙,就在被稱為"八旗制度"的滿洲人組織方式上。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因為出征時用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顏色的軍旗以示區別,所以也稱為"八旗"。後來又將被滿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漢人也編入八旗,連同滿洲一共八個旗二十四佐領,但其核心還是八旗滿洲。

成員結構

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礎上,入關前沒有兵餉規定。天聰四年皇太極說:"我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當時,興京(今遼寧新賓)內城居宗室勛戚,外城居宿衛親兵萬餘。此外遠近十餘萬戶,散處遼河東西,無事耕獵,有事徵調,徵調時所發行糧也很有限。清統治全國以後,八旗兵餉的主要形式是坐糧,包括錢、糧兩部分,從征時發給部分行糧。八旗兵丁按其兵種可分為親軍、前鋒、護軍、領催、馬甲、步兵、炮甲、養育兵、匠役等,其兵餉的數量亦有所差別,且時有增損。

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閒散人口的生活,從順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見圈地令),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萬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畝。八旗兵丁的份地為五晌(一晌約六畝),終清沒有大的變化。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清初規定旗民不交產,幾經反覆,直到光緒三十一年才最後取消禁令。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覆滅,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在中國歷史上起過積極和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隨着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經過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清統治全國以後,由於八旗制度的嚴重束縛,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据。八旗生計問題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問題。康熙、雍正時業已出現,乾隆初更趨嚴重,從而引起清統治集團的嚴重關注。康熙、雍正時曾先後賞賜銀兩數次,但不久即罄盡無餘,於是增加兵額,擴大食餉面。雍正二年始設教養兵,後改稱"養育兵",給予錢米。光緒時養育兵共計27408人,清末達到29407人。乾隆時曾准許京城和各省駐防漢軍八旗出旗為民,令其各得生計。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而且陷於貧困的境地。


軍事力量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着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有較快的發展。入關前八旗滿洲共309個佐領,又半分佐領18個;蒙古佐領117個,又半分佐領5個;漢軍佐領157個,又半分佐領5個。八旗滿、蒙、漢佐領共583個,又半分佐領28個。清統治全國之初,由於統一全國的戰爭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鬥爭,八旗發展迅速。康熙時滿洲佐領達到669個,嘉慶時增加到681個。此後維持在這一水平上。蒙古佐領順治時增加11個,康熙時又增加76個,雍正二年(1724)定製為204個。八旗制度建立時有蒙古人編在八旗滿洲內,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領35個,又半分佐領2個,編在八旗滿洲下。順治十五年有漢軍佐領206個,又半分佐領3個。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個,又半分佐領1個。雍正十二年定製為270個。此後,因八旗生計愈來愈困難,一部分漢軍出旗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佐領減少到266個。此後終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額數,清末光緒、宣統時,實存職官約6680人,兵丁12萬人。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征,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為了鞏固滿族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與綠營共同構成清朝統治全國的強有力的軍事工具,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八旗兵無論滿洲、蒙古或漢軍,均以營為單位,由都統及副都統率領,稱作驍騎營,用於駐防或征戰。並有炮營、槍營、護炮藤牌營,附屬於漢軍驍騎營。

各旗情況

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是八旗滿洲中人口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正黃旗滿洲都統第一參領所屬十九佐領:

佐 領 族屬 編立年代 佐領性質 開創佐領人 主要姓氏 人丁來源

第一佐領 滿洲 康熙12年 世管佐領 圖海 馬佳氏 馬佳

第二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諾敏 馬佳氏 馬佳

第三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 賽弼、張屯 馬佳氏 薩哈

第四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朔爾岱 馬佳氏 薩哈

第五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羅思漢 馬佳氏 薩哈

第六佐領 滿洲 順治8年 世管佐領 古蘇 瓜爾佳氏 蘇完

第七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勛舊佐領 馬哈達 瓜爾佳氏 蘇完

第八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和拖 覺爾察氏 長白山

第九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 雅拜 覺爾察氏 長白山

第十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 巴什 覺爾察氏 長白山

第十一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 喀開 伊爾根覺羅氏 巴爾達

第十二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富德 伊爾根覺羅氏 巴爾達

第十三佐領 蒙古博爾濟吉特氏 國初 勛舊佐領 邁圖/代壽 錫喇穆楞

第十四佐領 蒙古 勛舊佐領 色楞 博爾濟吉特氏 錫喇穆楞

第十五佐領 蒙古 康熙23年 勛舊佐領 和善 博爾濟吉特氏 錫喇穆楞

第十六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 彭庫里 富察氏 沙濟

第十七佐領 滿洲 康熙8年 世管佐領 胡什布 富察氏 沙濟

第十八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 阿木儲庫 富察氏 沙濟

第十九佐領 滿洲 世管佐領 闊海 富察氏 沙濟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清末時的規模是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 萬人。很多清皇室成員都是鑲黃旗人。如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后,乾隆帝的皇貴妃,"垂簾聽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稱東宮)都是,朝廷的高級官員中也有不少是來自鑲黃旗的。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八旗滿洲:共有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部分。請注意上面的順序,並不是隨意寫的,而是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外一種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這在老瀋陽城區的八旗駐防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藍旗,西方是正黃、鑲白旗,東方是正紅,鑲紅旗,南方是鑲黃、鑲藍旗。

這種排法和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隊(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黃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為貝勒或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以後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這個數字全是滿族牛錄,以下同),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他以兇猛著稱,皇太極曾以莽古爾泰殺死自己的母親來說明他的殘暴。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岳托,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他被皇太極殺掉後旗主改為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努爾哈赤自己統帥的黃旗也分為二旗:正黃(45個牛錄)和鑲黃旗(20個牛錄),開始努爾哈赤自己親統兩黃旗,晚年將親統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15個牛錄,其餘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因為這種分配方案使得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占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裡是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

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占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後皇太極採用計策先後除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莽古爾泰,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哪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間勢力。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鑲紅旗滿洲都統第一參領所屬18佐領:

佐 領 族屬 編立年代 佐領性質 開創佐領人 主要姓氏 人丁來源

第一佐領: 滿洲 康熙11年立 公中佐領 洪鄂氏等 五十八 尼馬察

第二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葉赫那拉氏 霸蘭奇 葉赫彝巴丹

第三佐領: 滿洲 康熙6年立 世管佐領 葉赫那拉氏 色爾古冷 葉赫彝巴丹

第四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葉赫那拉氏 朱車 葉赫彝巴丹

第五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傅察氏 鰲貝 輝發

第六佐領: 滿洲 康熙13年立 世管佐領 傅察氏 墨勒 輝發

第七佐領: 滿洲 康熙24年立 世管佐領 傅察氏 華善 輝發

第八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西克特立氏 他那喀 卦爾察洪鄂村

第九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西克特立氏 西泰 卦爾察洪鄂村

第十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他塔拉氏 阿爾布尼 查昆莫

第十一佐領: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他塔拉氏 穆臣 查昆莫

第十二佐領: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他塔拉氏 格蘭 查昆莫

第十三佐領: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他塔拉氏 色得禮 查昆莫

第十四佐領: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洪鄂氏 胡球 尼馬察

第十五佐領:滿洲 康熙34年立 公中佐領 納喇氏等 西特庫 十佐領余丁

第十六佐領:滿洲 康熙13年立 互管佐領 覺爾察/那拉 恩克布 覺爾察、葉赫

第十七佐領: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覺羅 覺羅瓦爾喀 覺爾察

第十八佐領:滿洲 康熙34年立 世管佐領 覺羅 覺羅訥申 覺爾察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 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康熙十四年,被編入八旗蒙古,因旗號為純藍色而得名正藍旗,系滿族八旗名之一。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 人。著名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便是鑲藍旗人。鑲藍旗滿洲都統第一參領所屬18佐領:

佐 領 族屬 編立年代 佐領性質 開創佐領人 主要姓氏 人丁來源

第一佐領: 滿洲國初編立 勛舊佐領 碩爾惠 覺爾察氏 瑚濟寨

第二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法賽 覺爾察氏 瑚濟寨

第三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勛舊佐領 安費揚古 覺爾察氏 瑚濟寨

第四佐領: 滿洲 康熙33年立 世管佐領 額爾德 覺爾察氏 瑚濟寨

第五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穆克坦 戴佳氏 哈達之杭間

第六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偏圖 戴佳氏 哈達之杭間

第七佐領: 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特音珠 完顏氏 完顏

第八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四十八 完顏氏 完顏 第九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立世管佐領 拖凱 富察氏 赫圖阿喇

第十佐領: 滿洲 互管佐領 查哈里/董國立佟佳氏 正黃旗人丁

第十一佐領:滿洲 公中佐領 汪善 覺羅 赫圖阿喇

第十二佐領:滿洲 公中 公中佐領 色忒 覺羅 赫圖阿喇

第十三佐領: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胡什布 葉赫那拉氏 葉赫

第十四佐領:滿洲 國初編立 族中承襲 拜音岱 赫舍里氏 黑龍江色欽

第十五佐領:滿洲 康熙23年立 族中承襲 碩爾和 赫舍里氏 黑龍江色欽

第十六佐領:滿洲 國初編立 世管佐領 扎海 伊爾根覺羅氏 東尼城

第十七佐領:滿洲 康熙23年立 世管佐領 對蘭 伊爾根覺羅氏 東尼城

第十八佐領:滿洲 康熙11年立公中佐領 喇賽 阿顏覺羅氏等 雅爾湖


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而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正白旗是皇帝親統旗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 萬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滿洲正白旗佐領詳表光緒會典事例》:佐領成分,宗室二、覺羅四、新滿洲四、蒙古二、滿洲七十四。

正白旗滿洲都統第一參領所屬十七佐領(《清朝會典》作十八):

佐 領 族屬 編立年代 佐領性質 開創佐領人 主要姓氏 人丁來源

第一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達音布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二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阿密達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三佐領 滿洲 康熙9年 世管佐領阿密達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四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托波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五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古爾哈 他塔拉氏 查昆木

第六佐領 滿洲 國初 勛舊佐領石爾泰 董鄂氏 董鄂

第七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勛舊佐領鄂爾多 董鄂氏 董鄂

第八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吳理堪 瓜爾佳氏 哈達之裴德里

第九佐領 滿洲 康熙6年 世管佐領昂阿巴 瓜爾佳氏 哈達之裴德里

第十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隨赫圖 瓜爾佳氏 哈達之裴德里

第十一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公中佐領佛倫 舒穆魯氏 對親佐領人丁

第十二佐領 滿洲 康熙元年 公中佐領布爾吉岱 精奇里氏 索倫

第十三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 喀克篤禮 那木都魯氏 那木都魯綏分

第十四佐領 滿洲 康熙23年 世管佐領邁色 那木都魯氏 那木都魯綏分

第十五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康果禮 那木都魯氏 那木都魯綏分

第十六佐領 滿洲 國初 世管佐領朱克舒 那木都魯氏 瓦爾喀渾春

第十七佐領 滿洲 康熙13年 公中佐領桑格 富察氏 本旗滋生余丁

第十八佐領 滿洲 待考。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的規模是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力量占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可不好玩,它也使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團結起來反對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裡是驍勇善戰、兇狠殘暴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去世時,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準備以此旗給多爾袞。努爾哈赤剛死,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前述的原因,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保住了自己的15個牛錄,並依附在兄長阿濟格的旗下,反而是實力倒數第二的正白旗旗主皇太極當上了皇帝,而且皇太極趁機占有了鑲白旗,以自己的兒子豪格作了旗主,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正白和鑲白旗改名為正黃和鑲黃旗,說他改領正黃和鑲黃旗是不正確的,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各有上司,他無法奪過來,別的旗主也不會同意。不但不能奪,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只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前面的敘述已經提到這時的正黃和鑲黃旗是實力最小的兩旗。所以皇太極還不能南面稱尊,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雄才大略的皇太極不但沒有殺掉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反而極力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正白旗主,但他只是一個11歲的孩子。以後皇太極採用計策先後除掉了鑲藍旗旗主阿敏和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鑲黃旗,由自己親自統帥,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實力給自己的兒子豪格壯大實力,豪格的鑲黃旗被改名為正藍旗,改動的結果還是新的鑲黃旗實力最小。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

相關古蹟

鑲紅旗(滿蒙漢三旗)都統衙門:石駙馬大街137號

從石駙馬大街東口向里走不遠即是156中學那裡原是國立女子師範大學,再向前走就是克勤郡王府了,那裡原來是石駙馬二小,重新修葺一新,變成了第二實驗小學。原來的石駙馬二小沒有了,那再早的石駙馬一小在石駙馬大街的西口也早就沒有了。石駙馬大街137 號早已成了一個大雜院 ,私搭亂建的小屋比比皆是,最近西城區撥款重修了三開間的大門,上面的大龍頭完好,沒有在文革中被砸,已是萬幸。

鑲紅旗蒙古都統署在回回營4號。

鑲紅旗漢都統署在涭水河8號。

據八旗通志載雍正元年鑲紅旗 三旗都統衙門同址,在石駙馬街南(初設)。雍正六年三旗都統衙門遷至石駙馬街北(官房一所,104間)。這就是鑲紅旗滿州都統署,滿蒙漢軍都統衙門。據有關資料記錄光緒至宣統年間,這裡為鑲紅旗滿州都統衙門。民國初年這裡是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產代辦處,並清室內務府五司聯合清理地畝辦公事務所。解放後為石駙馬大街一小。

以上兩處都沒有了,其它的各旗都統署及衙門大概都沒有了。

參考資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