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真七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七真

中文名: 全真七子

所處時期: 南宋末期

信 仰: 道教

師 尊: 王重陽

成 員: 馬鈺丘處機譚處端王處一

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全真七子》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道教以鮮明的民族性和巨大的包容性,對我國的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哲學科學、倫理道德、文化藝術、民俗民風、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質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全真七子》以尊重歷史事實為原則,着重刻畫了王重陽祖師以及他的七個弟子由凡到聖、由人到神、由俗到仙的驚世駭俗的修道過程。在保證情節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的前提下,儘可能融入了一些健全的生命、和諧的身心、寬厚的性格、高尚的道德、捨己為人的無私情懷、慈悲善良的宗教義理,讓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人們在悠悠的回味中,慢慢品咂中國原創宗教的獨特魅力。[1]

人物介紹

馬丹陽(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人。家世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寧海傳布全真道,他拋棄千金家產,皈依其道。自此勵行苦節,潛心修煉。王重陽臨死以前,將全真秘訣傳與丹陽,托為全真傳道事業的直接繼承人。後來歷盡艱辛,矢志宏道,後人贊評他為「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傳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陽真人語錄》一卷,題為馬鈺述,金人王頤中集。

孫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傳有全真教清淨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道藏精華錄》收存有《孫不二元君法語》一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譚處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痹,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傳道,便投奔重陽,求其醫治,隔宿而愈。自此誠心皈依全真道,追隨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王重陽逝世後,隱跡伊、洛之間。大定二十五年卒於洛陽朝元宮。傳全真道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有《水雲集》傳世,今存於《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寧海人,好讀黃老莊列方外之書,擅長卜卦占筮之術,尤精於《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陽法啟發,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靜坐於沃州橋下,忘形煉功六年,從不言語,人稱「不語先生」。相傳九轉功成後,杖履北游,在真定間傳教度人。崇慶元年在寧海先天觀羽化。創有全真教華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於《正統道藏》。

王處一(1142—1217) 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鍊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應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韋占五年(1217)羽化於聖水玉虛觀。傳有全真教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西嶽華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中。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陽攜馬丹陽等人到掖城傳道,收劉處玄為徒。從此跟隨王重陽,王重陽去世後,獨自隱遁於京洛,靜心煉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禱雨,頗有應驗。承安三年(1198年),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宮庭,待如上賓。次年乞請還山,章宗賜銘「靈虛」,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羽化。傳有全真道隨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著作為《黃帝陰符經注》一卷、《黃庭內景玉經注》一卷、《無為清淨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仙樂集》五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勵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藉口,下詔禁罷道教,於是東歸棲霞。貞祐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元太祖聞其名,派使者召請,丘處機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返歸燕京後,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於寶玄堂,殯於白雲觀處順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消息論》一卷,收入《道藏精華錄》。

主要經歷

全真道創教人王喆(王重陽)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崑嵛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在其之後,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公元1187至1219年,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

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從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丘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公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布北方。

公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於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思想特色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

一曰修心,全真道認為人生是假是空,真性是本來面目,人生短暫,速修為要,修心要鎖心猿意馬,去俗行塵情,要忍辱苦行,還要孝行、慈悲、濟世、救難。

二曰清淨,王重陽認為,「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性命雙修,而以性功為主。

三曰內丹,馬鈺的內丹功法,強調無為虛靜,一心清淨,養氣全神;丘處機的丹法體系在《大丹直指》一書中,分九步煉法,有小成、中成、大成三個層次,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郝大通則是卦爻周天丹道,用《周易》原理指導煉丹法度火候;孫不二則有女丹功,照顧到女性生理特點。

四曰三教合一,這是全真道的突出特點,全真道吸收儒家的孝行,佛家的見性,在道家內丹功的基礎上,融佛攝儒,以達到成仙超度的目的。

社會影響

全真七子對全真教發展的影響

全真道在山東創立之後,逐步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王重陽攜丘、劉、潭、馬四大弟子西行,仙逝於開封,四子葬師於陝西重陽故里劉蔣村。守葬畢,馬鈺在終南山一帶修道、闡教,丘處機則在磻溪、龍門苦修十三年,陝西遂成為全真道新的基地,鑑於陝西在歷史上的中心位置,全真道由此走向全國最為方便。譚處端、劉處玄、孫不二則宣教伊洛一帶,郝大通行化河北。這樣,全真道就在北方流行開來,並引起金廷重視,後來又受到成吉思汗關注。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歷史性會見,一方面實現了全真道濟世救人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成為全真道發展的重大轉折點,從此全真道迅速繁榮,並流布到全國,實現了王重陽「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原意。

七子中的丘處機是全真道興旺發達的扛鼎人物,他以超常的見識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動成吉思汗,止殺救民,積無量功德,也借着元朝的支持,使全真道發達興旺。丘處機的西行雪山傳道,可與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相比美,同為宗教史上的偉大事件。七真之後,其弟子道行堅毅,繼續開拓全真事業,可視為齊魯文化的餘緒不絕。由此可見,「全真道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向全國的流布,乃是齊魯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的生機創發和對中國文化的新貢獻。

藝術形象

在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雖然「全真七子」的師父武功獨步天下,但全真七子的武功皆未能達到巔峰境界,數次華山論劍都未見其蹤影,這種描寫與歷史事實未必相符,但王處一有鐵腳仙之名倒確有其事(見元姚燧《王宗師道行碑銘》)。

參考來源

  1. 全真七子,豆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