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世界的莎士比亞(為生歌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全世界的莎士比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全世界的莎士比亞》中國當代作家為生歌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全世界的莎士比亞

將近500年前,在中國還是明朝嘉靖年間。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橫空出世(與他一起的名垂千古的還有西班牙《唐吉可德》的作者塞萬提斯意大利《神曲》的作者但丁等等)。時至今日,在歐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對這位文學大匠已經是神一樣的崇拜。

莎士比亞之威名在英國即使是孩童也能略知一二。我在網上百度沙翁的時候就看到一段國家劇院演員約瑟夫.格雷夫斯話劇《一個人的莎士比亞》視頻,(裡面有他即興表演,相當精彩!)這位英國演員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在六歲時,校長近乎崇拜地將莎士比亞介紹給這些懵懂地孩子。他甚至將莎士比亞的文字列為世界第三大語言。可見,莎士比亞在英國已經享有多麼大的影響力。

1900年後新文化時期,莎士比亞作品流入中國,迅速掀起一股熱潮。對於此事,翻譯家朱生豪便是當仁不讓的超級沙翁粉絲。他不僅通讀各種版本莎士比亞著作,更是對沙翁不吝言辭盛讚。他在譯者自序中談到:余篤嗜莎劇,嘗首尾嚴誦全集至十餘遍。僅活了32歲的朱生豪還帶着古文腔調,卻將莎士比亞31部作品精確地翻譯成漢文。至今仍在廣泛使用他的翻譯版本。即使1967年翻拍的電影《馴悍記》所應用的漢文翻譯,也幾乎一字不差地照搬到字幕上。可見朱譯版本何其深入人心。

正是如此,莎士比亞在全世界的膜拜中,他的每一齣劇目,每一個章節,甚至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都在被人不停地揣摩中變得熠熠生輝。散發出數百年前,還沒有電燈的年代(電燈是1879年愛迪生髮明),文藝復興時期偉大光芒。

這套莎士比亞全集在朱生豪的妙筆下幾乎原汁原味地再現莎士比亞地語言風格,讓讀者領略到沙翁的風采。並分出莎士比亞前期的喜劇作品,中期巔峰的悲劇和歷史題材作品,以及後來的悲喜劇作品。詮釋了莎士比亞一生的創作歷程。

在莎士比亞早期的喜劇作品中《馴悍記》給我印象極深。潑辣暴躁的凱瑟麗娜被彼得魯喬,以愛的名義折騰的有氣沒處撒,實在讓人忍俊不止。其中有個情節,凱瑟麗娜在又飢又餓地到廚房尋找吃食,向僕人要吃的,那個僕人插科打諢:「豬蹄膀行嗎?太傷胃了。大腸呢?太油膩。胡椒牛肉好不好?但是沒有牛肉,光剩下胡椒要不要?」那段,簡直讓我笑得肚子疼。說實話我在讀這套莎士比亞全集時,真沒想到會被這種500年前的笑話逗樂。(莎士比亞的喜劇雖然是早期作品,但仍然辭藻華麗。)沙翁的喜劇在我看來更像是「鬧劇」,比如《錯誤的喜劇》中兩對雙胞胎相互串場激發的笑料,《仲夏夜之夢》里的四角連環追愛,都是熱鬧非凡。

而到了中期的作品,看後便無法面帶笑容。姑且不說耳熟能詳的《哈姆雷特》優柔寡斷,不斷探尋「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陰錯陽差殉情悲劇。《李爾王》的昏迷心智,錯失良善的小女兒那種昏饋。《麥克白》陰謀的最終滅亡。《奧賽羅》殺死無辜妻子的妒忌。此時的莎士比亞在創作的路程中達到一個高峰,很多評論家都認為莎士比亞的悲劇代表了他創作的巔峰。在他的劇中,不斷地毀滅着悲劇的英雄和英雄的愛人,讓人不能從殘酷中解脫出來。

莎士比亞前期喜劇作品在情節上注重交叉繁複,利用更多層次的衝突展現令人眼花繚亂的戲劇效果。插科打諢,嘻笑怒罵,自嘲自諷,無所不用。然而他的悲劇就更顯得情節上簡單得多,雖然如此,卻更多地注重人物性格,內心地挖掘,將人心底處隱藏的嫉妒,邪惡,猶豫,探尋,用經典完美的語句詮釋一出出痛徹心扉地人性掙扎和痛苦。

莎士比亞的作品一代代影響着後世的作家與讀者。在現代也許沒讀過或者沒演過莎士比亞的劇作,都不能稱之為作家或者演員。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莎士比亞,比如我的一些年輕朋友,就都嚷嚷看不懂,不明白為什麼好好的話就不能好好說,非要像唱歌似地不可嗎?沒人會想到近五百年前,蠟炬的照明下,這些精彩的劇目絕對超越現在的巨製大片。也許,文學的沒落影響年輕一代人,也許網絡的快餐文學大舉侵占現代人焦躁的心理。世界性的文學作品在歲月的洗磨淘汰中,傳入後世的作品大多如沙中金玉。雖然有些時代局限性,但不可磨滅地是代代傳承的文學脈絡。每一部好的文學作品都帶着唯一性的鮮明標誌,又有着廣泛生存流傳的生命力。讀出它的色彩,文化,歷史,生存的哲學。正如莎士比亞在他的第一部劇作《愛的徒勞》中說道:讀書的莫大報酬就是看到我們平常所不能窺察的事情。

當然,全世界對莎士比亞近乎奉承的讚揚,只能說明他在文壇上地位尊貴,也並不是說就是唯一。例如,在國內我就最喜歡老舍的《茶館》,我認為那就是一部可媲美沙翁的作品。所以,任何優秀的作品都沒有時代的隔閡。讀書,就像探尋另一個天堂和地獄,將我們的內心折射在可能哪一個情節或是哪一段話,哪一個情緒,哪一個結局裡面。我們深深思索「生存還是毀滅」,我們在黑夜裡孤獨的「獨白」,我們在大自然天威下的恐懼,我們在失去的悲傖的哭泣。我們每天都在戲劇的舞台上獨行,只不過濃縮了一生後,有的人可以留下38部精彩的悲喜劇,有的連讓人回憶的一點痕跡都沒留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