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若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光若翰主教(Bishop Jean-Baptiste-Marie Budes de Guébriant, M.E.P.1860年12月11日-1935年3月6日)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總會長(1921-1935), 駐中國傳教士、建昌代牧區宗座代牧(1910-1916)、廣州代牧區宗座代牧(1916-1921)。

《聖經》中的「聖人」是被神從世界中挑選、不屬世界、不沾染世俗的一般人[1]。儘管在基督教早期歷史認可聖人需要顯神跡[2]的記錄,而當代基督教也常以這點作為聖人的標準。但實際將所有信耶穌的人都稱聖,並非一些特別有異能的人。

簡介

1860年12月11日,光若翰出生於巴黎的 Rue Saint-Guillaume。1883年9月13日加入巴黎外方傳教會。1885年7月15日晉升神父。

1885年10月7日,他從馬賽啟航,同行者中有他的朋友金夢旦(Charles-Marie-Félix de Gorostarzu),後來屬於雲南宗座代牧區。他們一起航行四十天,途經塞得港、亞丁、科倫坡、新加坡、西貢和香港,然後是上海,年輕人在那裡度過了一周,然後又沿長江航行了兩個月。1886年1月底,光若翰神父與另外兩名宣教士一起抵達四川敘府。他們受到了天主教敘府教區沙得容主教(Chatagnon)的歡迎。光若翰神父被派往約有3,000名居民的Chao-hoa-Tchen小鎮學習中文。他和一個幫助他的中國修生一起住在一個塗上石灰的小竹屋裡。

幾個月後,他被派到距離敘府約20公里的古藺。他在這個四個縣的地區呆了六年,建立了教堂、學校和大約40張病床的療養院。1893年,沙得容主教將他派到建昌代牧區,這是一片多民族混居的山地,當時只有300名散居的教友。他的助手 協助他照顧北部地區(冕寧附近),他自己則照管南部地區,在瀘沽開設有一個小診所。1895年,甲午戰爭期間,那裡也發生了嚴重動亂,許多教堂被洗劫一空,一些傳教士被監禁。光若翰神父在雲南避難很長時間,然後才能返回崗位。

1898年,他被任命為教區長,駐Yachtéou縣。應北京上司的要求,他對先前的騷亂要求賠償,但沒有實際結果。他還前往上海學習英語,然後前往日本學習管理。當他回到傳教區時,義和團事件爆發了。1900年11月,他作為樊國梁(Alphonse Favier)主教的秘書前往法國,竭盡全力為中國的宣教事業辯護。1901年中,他回到了長江畔的敘府,任公濟堂本堂,又在王大嘴建堂傳教。他請求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前來支持,她們於1903年到達,建立了學校和診所。三年後,他被召回了建昌。

視頻

光若翰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記憶新舊約全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