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光周期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光周期,美國學者加奈(W.W.Garner)和阿拉德(H.A.Allard)於1920年提出,是指晝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長短的交替變化。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除開花外,塊根、塊莖的形成,葉的脫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晝與黑夜的相對長度)的控制。植物對周期性的、特別是晝夜間的光暗變化及光暗時間長短的生理響應特點。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經歷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現象。但其他生理活動也受光周期影響。

需光種子需經長日照或連續光處理才能萌發,而嫌光種子則在短光照下與在黑暗中一樣可以萌發。促進或抑制兩類種子的光質要求與成花誘導的要求,都通過光敏素實現。

有些植物的營養性貯藏器官的形成,也受光周期的影響。如短日照有利於馬鈴薯形成塊莖,樹木葉片的衰老脫落也與日長有關,一般在秋天短日照下容易脫落。路燈旁的行道樹由於晝夜受光,落葉往往延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