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是元代瓷器,1974年在江西省德鎮凌氏墓出土,現收藏於江西省博物院[1]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通高29.5cm,橫寬20.5cm。倉樓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飛檐、朱棟、雕欄,造型別致,華貴絢麗,充分體現了江南木構建築的特色。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是中國唯一一件有明確紀年的樓閣式瓷倉,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文物特徵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為重檎廡殿頂樓閣式仿木結構建築,通高29、長20寬10.3cm。面三間,中間開,次間較窄,深為三進,中跨較大,前後較小。有8柱,中間主柱粗,兩邊側柱較細。主柱之間完全封閉;主柱與側柱,側柱間則完全敵開。

樓閣分為二層,樓面錯落,中高側低。側樓約為主樓半高,面大致平齊主樓地面。故整個建築樣式獨特,似為二層,實為三層。二樓面上獨立起柱,並非地層柱子延續。因而二樓中部內收,實為三間一進,前後敝開,側例面封閉。中橫隔板,分為前後,板中鏤花,四片細葉,狀如十字,連珠修邊。二層樓面前後裝置檔杆,框中加飾如意雲頭。

廡殿屋頂正脊兩端各有一獸,蹲坐姿,面面向外,張大嘴,披毛,一身身威嚴之氣。一朵蓮花落於正脊中間,復座,圓苞蕊。側例旁屋頂斜出三面,上置蓮花座頂。整個建築屋面瓦脊、水溝分明,蓮瓣瓦當,尖高出,瓦脊上端加飾大珠。所有垂脊之上均有捲雲飄浮,脊角凌空起粗,下置捲雲角棖。

底層四周圍以欄杆,每面中間均留通道開門,兩側對稱布置。前後每側為二欄相連,側面每側則一欄獨立。立柱和欄杆串珠連成,柱杆間長方框內夾菱形連珠框,局部鏤空通透。柱頭蓮花,前襯荷葉,杆中增飾如意雲頭。

18位各式人物散布於建築之中。樓上大廳正中,擺放高大座椅。兩旁各立待女,妙齡蛟容,頭棱了,身着長衣,手特宮扇,旁邊待服。外兩邊各有一名女子,身段修美,多姿,技體轉動,水抽長舞。後背中四名女子一排站立,演奏樂器。右邊一人,懷抱柳琴,撫弦奏樂中右一人,強掛鼓帶,手拍腰鼓,中左一人,左,右指彈弦;左邊一人,雙手相持,低頭吹。側樓各有二人站立右側一人橫吹笛子,手指按擦人雙手抱室,指壓鼓吹。左側一人手拿夾板,張開拍打;一人抱接弦,進行演奏。

樓下周廊6人,服飾基本相同,頭戴無腳幞頭,身穿斜領長衫,系長條絛帶。大門兩側欄內,各站一名侍衛,身姿筆挺直立,雙手緊握長棒。左右兩側各有二人待待。右側二人姿勢相同,身體前傾,雙臂彎曲,似在抱物。左側一人臂曲相疊,長巾直掛一人左手垂下,右手拿盆。穀倉前後側面多處書寫文字。正中大門青花書寫對聯一幅,上聯「禾黍豐而倉稟實」:下聯「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穀之倉[2]」。兩面側壁釉里紅書寫文字,豎直排列,右側「凌氏墓用」;左側「五穀倉所」背面倉板上青花書寫159字長篇墓志銘

夫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也,生而爨明,長而周淑,適同鎮揚州路召伯大使劉文史男炳文。居仁都胡同,知女孫女壁。

夫人生於前至元已年二月初九日成時,歿於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時,享壽四十六歲。

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於南山,坐已向,大江陽朝。中峙葬麓,形扣撫將。踞,山青水秀。火星宗廟,梅花單于。六秀八算,件件帽合。

後曰,田連阡陌,朱紫盈門。謹記。

流傳歷史

背面倉板上的墓志銘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1338年),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1974年出土於江西省景德鎮,1979年豐城縣文化館在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徵集到一件在景德鎮出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樓閣式瓷倉,現收藏在江西省博物館內。

視頻

元青花釉里紅瓷倉 相關視頻

馬未都揭秘:元青花瓷的前世今生,看完長見識了
文物介紹——青花釉里紅瓷倉

參考文獻

  1. 文物介紹——青花釉里紅瓷倉 ,搜狐,2018-02-04
  2.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元代),個人圖書館,2011-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