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宵燈聯(林娘)

《元宵燈聯》是當代作家林娘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元宵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燈聯

元初\南宋末,南宋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後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見了,一時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親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於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遊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誌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遊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南宋時,"燈謎"作為謎語中的一種類型,已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據吳自牧《夢粱錄》,南宋時制謎和猜謎與說書、下棋一樣,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後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也有類似記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節猜燈謎成熟於明清時期。清顧祿《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說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猜中者有獎,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猜燈謎在明清小說中也多有描寫,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的情節:"忽然人報,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牶"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描繪了燈月交輝,遊人如織,熱鬧非凡的場景。值得稱道的,還應首推唐代詩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這裡雖沒有正面描寫元宵盛況,卻蘊含着十分歡樂愉悅熱烈熙攘的場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白居易有詩云牶"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范成大也有詩寫道"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詩中的"影燈"即是"走馬燈"。大詞人辛棄疾曾有一闕千古傳誦的頌元宵盛況之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讚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龍、火獅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雲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清代詩人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詩:"花間蜂蝶趁喜狂,寶馬香車夜正長。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動、精彩別致。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 [1]

作者簡介

林娘,原名王春陽,現在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