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勰
 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詩人

字 號 :字彥和

別 名 :拓跋勰

民 族 :鮮卑

官 職 :驃騎大將軍等

封 爵 :彭城王

諡 號 :武宣王—文穆皇帝

廟 號 :肅祖

出 生 地 :平城

出生時間 :473年

去世時間 :508年

主要成就 :輔佐朝政,頗有令名

元勰(473年—508年),字彥和,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大臣、政治家、詩人,獻文帝拓跋弘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 [1]

  • 少而岐嶷,姿性不群。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拜征西大將軍,遷中書令,封彭城王,深得孝文帝信任,官至尚書、侍中。
  • 孝文帝駕崩後,輔佐宣武帝元恪,封驃騎大將軍。忠心耿耿,舉國愛戴,備受好評,受到宣武帝猜疑。
  • 永平元年(508年),在宣武帝默許下,為國舅高肇所害,時年三十六,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諡號武宣。 [2]
  • 建義元年,其子元子攸即位,是為孝莊帝,追諡文穆皇帝,廟號肅祖。

人物生平

元勰(473-508年),字彥和,北魏宗室、重臣、文人,傑出的政治家。獻文帝第六子,孝文帝元宏之弟。

一生勤奮學習,知識淵博,品行端正,清正廉潔,對國「忠」、對父母「孝」、對百姓「仁」、對兄長「悌」、對友人「義」。

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封始平王,加侍中、征西大將軍。後為中書令,改封彭城王。嘗侍孝文帝游金墉城,帝命群臣賦詩,親為元勰詩改一字。後從孝文帝之平城次於上黨銅鞮山,應詔作《問松林》一首。及孝文帝征伐沔北,令勰為露布,頗類帝手筆。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支持者,為改革做出了重大貢獻。孝文帝將卒,元勰內侍醫藥,外總軍國之務。孝文帝逝世後,他堅決執行遺詔,擁立宣武帝登基,為穩定北魏政局立了大功。

宣武帝即位,欲以元勰為宰輔,勰屢求退,乃以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定州刺史。抵制外戚擅權,不為宣武帝所理解。後北海王元詳、於忠等頗間之,宣武帝遂解元勰權柄,元勰被讒,作《蠅賦》以見志。

永平元年九月,為高肇所誣,遂以毒酒殺之。後來,其子元子攸當上皇帝,尊追他為文穆皇帝,廟號肅祖。[3]

人物貢獻

元勰是北魏歷史上傑出的年輕政治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積極支持者,對推動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少年英才

  • 眾所周知,孝文帝的那次漢化大改革,推進了北方的社會進步和民族一次大融合。這其中受到了本族親貴很大的阻撓,但是還是有極少數皇族中人的支持,最有代表的就是孝文帝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和孝文帝的六弟彭城王拓跋勰。他們兩個一個是改革初期的大功臣,一個則是孝文帝後期倚重的股肱之臣。拓跋勰對改革十分熱衷,那一年他僅24歲,風華正茂,也對改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孝文帝也漸漸開始注重他這個幼弟。拓跋勰逐漸在政治上顯現出超群的才華,在南伐戰場上也是屢建奇功。孝文帝對他也是越發倚重。

密助遷都

  • 支持孝文帝遷都改革的進取派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的弟弟中書令拓跋勰、漢族官僚李沖積極向孝文帝獻策,經過密謀,決定借南征蕭齊政權為名,就勢遷都洛陽。
  • 支持孝文帝遷都改革的進取派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的弟弟中書令拓跋勰、漢族官僚李沖積極向孝文帝獻策,經過密謀,決定借南征蕭齊政權為名,就勢遷都洛陽。
  • 當年九月,新都在西晉洛陽城舊址基礎上建成,它雖然是後來北魏洛京之內城,但規模不小於西晉洛陽城。它東西九里,南北六里;帝王宮殿氣勢恢宏,中央衙署沿道排列。
  • 伴隨着洛京的建成,北魏孝文帝由金墉城遷入新都宮城。平城六官文武官員也遷來洛京,在中央衙署各就其位。至此,醞釀已久的北魏遷都計劃終於實現。

人物作品

元勰的詩則模仿由南朝入北的王肅的詩。這些詩在藝術上不算很成熟,卻偏於慷慨悲涼,與南朝詩有所不同。《魏書·文苑傳》說到北魏自元宏以後,「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因為文學長期衰落之後,雖經統治者的提倡,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出現許多有較高成就的詩人。

《魏書》本傳:「敦尚文史,物務之暇,披覽不輟」。撰自古帝王賢達至於魏世子孫三十卷,名曰《要略》。其書《隋書·經籍志》已不見著錄,《蠅賦》亦已佚。

問松林

問松林,松林經幾冬?山川何如昔,風雲與古同。[註 1]

人物評價

  • 高肇在殺元勰之前已經是醜態畢露,排擠漢臣王肅和任城王拓跋澄,殺害拓跋勰的兄弟咸陽王和北海王,他們可都是孝文帝遺詔上欽賜的輔政大臣。雖然兩個親王本身也有過錯,但是高肇妄想一手遮天,控制少年皇帝以滿足自己暴漲的權力欲望的行徑,已經暴露無遺,今後肯定會有害於國家。以拓跋勰敏銳的政治眼光難道會覺察不到?他為什麼不先發制人以手詔拿下那個禍國殃民的外戚,而是一忍再忍地讓他為所欲為,最後連自己的性命都葬送掉……
  • 史家將他的冤死歸因於,他自己功高震主卻未遇到一位有道明君。以他的才華足可以繼承和完成孝文帝的改革之路和一統南北河山的遺願,但是他卻沒有,一直到死都是在少年皇帝和外戚的壓制下鬱郁而活,只是在國家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平定了幾次叛亂而已,他固守着對兄長的尊重和愚忠,空持了一道手詔而放任奸佞小人危害國家——他不肯誅殺高肇是為了考慮少年皇帝的尊嚴,心想高肇只要不謀反便可不治罪。只是惋惜他一身的才華與抱負,悲哀他的英年早逝!

史料記載

  • 《北史 卷十九 列傳第七》
  • 《魏書 卷二十一下 列傳第九下•獻文六王》

相關視頻

  • 孝文帝臨終,元勰:我功高震主,退位讓賢吧!但最終沒逃脫命運

注釋

  1. 此詩奉兄長孝文帝之命,十步作成。據考作於太和二十一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