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鼠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伊犁鼠兔 |
中文學名: 伊犁鼠兔 |
伊犁鼠兔(學名:Ochotona iliensis)是一種體型嬌小的山地哺乳動物,約20厘米長,長有大大的耳朵,灰色的皮毛上散落着些許棕色斑點。僅存於中國新疆,是高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群體。它們主要棲息在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間的天山裸岩區。自2000年以來, 伊犁鼠兔的棲息地減少至原本分布區面積的17.05%。實際棲種群數量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0隻,已經處於瀕危狀態,中國已將其列為瀕危動物。
1983年該物種在天山山脈被中國科學家意外發現,並被判定為新物種。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對其數量進行統計,估計有2000隻左右。而後,鼠兔便消失在人們視野中。
2014年夏天,中國天山山脈再次發現伊犁鼠兔。[1]
形態特徵
伊犁鼠兔外形像兔子又像老鼠,成年伊犁鼠兔體重240克,體長約160-200毫米, 耳和後足的長度是鼠兔屬里最大的一種。耳,須很長,超過8厘米。毛色較鮮艷,額頭和頸側有3塊棕色斑點,額、頂是明顯的銹棕色斑,頸背有一塊淺色斑。夏毛體背棕黃或棕褐,頭骨門齒孔和齶孔為一孔。是中國特有物種,是當前國際公認的鼠兔屬僅有的24個物種中,耳朵最大、後足最長、體形最大的一種。
外形略似鼠類,耳短而圓,尾僅留殘跡,隱於毛被內。因牙齒結構(如具兩對上門齒)、攝食方式和行為等與兔子相象,故名。後肢比前肢略長或接近等長;頭骨上面無眶上突;上顎每側只有2枚臼齒。雄性無陰囊,雌獸有乳頭2-3對;全身毛被濃密柔軟,底絨豐厚,與它們生活在高緯度或高海拔地區有關;毛被呈沙黃、灰褐、茶褐、淺紅、紅棕和棕褐色,夏季毛色比冬毛鮮艷或深暗。
上頜有1對前後重疊的門齒。和像齧齒動物一樣,在門齒與頰齒間有寬闊的齒隙(缺犬齒、部分門齒和部分前臼齒)。草食性,具雙重消化功能,即盲腸富集大量維生素後,膠囊裹着成軟糞,自肛門排出,再被自己吞咽,又經消化,充分利用維生素(軟糞含維生素比正常糞便多數倍),再排出的糞便才是圓形硬糞便。
棲息環境
伊犁鼠兔棲息於各種草原、山地林緣和裸崖。是高海拔動物,主要棲息在海拔2850-4100米的天山裸岩地區。而實際棲息地僅占分布區面積的17.05%。這些地區全年大部分時間都被積雪覆蓋,植物特別稀少,其棲息環境及食物基地條件很差,特別是冬季生存環境更為惡劣。
生活習性
伊犁鼠兔習慣群居。挖洞或利用天然石隙群棲。白天活動,常發出尖叫聲,以短距離跳躍的方式跑動。不冬眠,有儲備食物的習慣,當冬天來臨時,依賴所儲備的食物過冬。為草食性動物,多以金蓮花、虎耳草、雪蓮等高山植物為食,由於這些植物多生長於高海拔的岩壁石縫間或小台地,伊犁鼠兔常常餓肚子。伊犁鼠兔還有許多天敵,有白鼬、石貂、狐狸和各種猛禽。
分布範圍
生活在天山山脈高寒山區,是中國新疆特有的一個物種。
繁殖方式
繁殖期4-9月(或延至10月),每年產仔1-3窩,每胎2-11仔。幼仔晚成性,身體裸露,沒有毛皮覆蓋,眼未開,不能獨立生活。
生存現狀
雖然伊犁鼠兔是新發現的動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很古老的殘留物種,有人認為鼠兔是由中新世晚期的跑兔進化而來。令人憂心的是,這種形狀精靈的可愛小動物在現代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數量銳減,總體種群數量減少了64.48%以上,棲息地面積也在逐漸減少。研究人員發現,伊犁鼠兔種群數量自2000年以來的十多年間減少55%以上,其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0隻,其亞種群的成熟個體數不超過250隻,已經處於瀕危狀態。這可能是生存條件極度惡劣、自身近親繁殖、天敵和人為干擾等原因導致的。
保護級別
列入2005年《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伊犁鼠兔時隔20年再次現身中國 比大熊貓還稀有
TAG標籤: 伊犁鼠兔
參考來源
- ↑ 伊犁鼠兔概述(附圖),有動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