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馬內利來臨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馬內利來臨二》外文名:O come, O come, Emmanuel,音樂類型:聖詩讚美詩(新編)。

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和文化活動,其媒介[1]是按時組織的、有規律的聲波(機械波的一種)。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強弱、調性、時長、音色等。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形成音樂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節奏、曲調、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構成音樂的形式要素,就是音樂的表現手段。不同類型音樂可能會強調或忽略其中的某些元素[2]

簡介

(摘自:《讚美詩(新編)史話》)

以馬內利來臨歌

(O come, O come, Emmanuel)

經文:「必有童女懷孕,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賽7:14)。

《以馬內利來臨歌》是15世紀的一首拉丁聖詩。原詩是啟應對唱(Antiphon)形式,由教堂中兩組唱詩班輪流對唱。原詩共八節,從12月17日起每天唱一節,到23日這天則唱兩節。教會很早就規定在聖誕節前的四個星期日,作為教會周年的開始,稱之為降臨節,一方面為迎接即將來臨的聖誕節作準備,另一方面也念念不忘救主二次再來,所以降臨節的主題為:「引頸渴望神子降臨」(第一節末句)。起初信徒用簡單的長音「哦」字來表示渴望之情,以後覺得如此簡音的「哦」字不足以表達渴望的意義,乃逐漸形成若干更有意義的呼籲,輪流啟應對唱,如:

哦,懇求以馬內利降臨,拯救我們!

哦,大衛之鑰匙,敬求開啟鐵牢之鎖!

哦,偉大的太陽,趕快賜給我們光明。

後來有人將這些短句組合成為許多首長詩,這首「以馬內利來臨歌」,便是由這些長詩中選擇出來的一首。從歷史上以色列民「淪落異邦寂寞傷心」的情景,渴望彌賽亞來臨,到新約時代救主已經來臨,「為我眾安排登天路程」。

詩的原文是拉丁文,1851年由尼爾牧師(J。M。Neal,1818-1866)譯成英文。

原曲是15世紀的「平詠調」(見第7首注①)中的第一種調式,調名叫《以馬內利來臨(VENI EMMANUEL)》,曲調與一些彌撒曲中的「懇求主,重賜憐憫」的曲調相似。原曲第一句與第二句連接在一起唱,第三句與第四句又連在一起唱,「歡欣,歡欣」之後的兩句又連在一起唱,這就特別把懇切等候救贖主來臨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配寫和聲的托馬斯。赫爾莫牧師(T。Helmone,1811-1890)將副歌(合唱)前的曲調,按小調來處理,只在「歡欣,歡欣」的詞上,按大調來處理,然後全曲又結尾在小調上,這就更進一步將渴望與救主來臨的歡喜交織結合在一起了。

《普天頌讚》(舊版)第78首還有為聖誕節用的本詩的另一種形式,其第一節與本詩相同,其二、三兩節歌詞如下:

上天聖智,來臨,來臨,統治萬物,協和萬民;

懇求顯示智慧路程,指導群生步步遵循。

萬邦之望,來臨,來臨,團結萬民,一志一心;

永息兵戈,妒忌、紛爭,充滿世界天賜和平。

這首詩由劉廷芳博士於1934年譯成中文。

參考文獻

  1. 關於媒介的名詞解釋詳細解析,學習啦,2017-08-21
  2. 試論音樂的形式要素,道客巴巴,201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