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類早期洗衣服是個力氣活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洗衣

來自網絡的圖片

人類早期洗衣服是個力氣活兒洗衣是最基本的家務勞動之一,也曾經是體力消耗最大的家務勞動,經過4000年的探索試驗,人類終於找到了輕鬆的洗衣方式。讀中國古代歷史,了解更多歷史真相——

出於本能,人類很早就發現衣服可以通過清水的洗滌變得重新乾淨起來。已知的有關洗衣的最古老記錄出現在埃及古墓的壁畫上,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其中有一幅刻畫了一群男人彎腰洗衣的情景:兩個人在用力搓洗,兩個人在摺疊,而另外兩個人在使勁擰乾。這個時代的人們憑藉一雙手,利用河水的沖刷動力還有棍棒的擊打力來洗衣物,可以看出這時候洗衣是一件多麼費時、費力的體力勞動。[1]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洗衣多使用搗衣杵,又稱搗衣砧,木質,形狀和棒球棒相似,長約30厘米,靠搗衣杵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污垢帶出來。因此我國古代洗衣服被稱為「搗衣」。晉代曹毗的《夜聽搗衣》就有記錄。到了唐朝,關於「搗衣」的描述,廣泛出現於文人騷客的詩句中,如李白《搗衣篇》:「曉吹篔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又《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因為搗衣是縫製寒衣的前奏,那秋夜裡清脆的砧聲最能觸動思婦的情懷,所以「搗衣」成了詩人吟詠的母題。這種洗衣方式一直流傳至上世紀,現在影視劇中仍然經常出現。

據說搗衣杵是住在水邊的人們為洗衣方便發明的,而居住在離水較遠地方的人們發明了搓衣板。

對於洗衣最美的描述,莫過於「西施浣紗」了。美貌的西施在河邊浣紗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了游水沉到河底,因此西施有「沉魚」的代稱,成為我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