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津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津街道 |
中文名 :五津街道 所屬地區: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 |
五津街道,隸屬於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地處新津區中南部,東與花橋鎮相鄰,東南與鄧雙鎮接壤、與金華鎮隔岷江相望,西南與永水興鎮毗鄰,西與新平鎮相連,北與文井鄉為鄰,東北與興義鎮隔金馬河相望。街道辦事處駐地距成都市區30千米。 區域總面積21.9平方千米。 2011年末,原五津鎮轄區總人口7.93萬人。 民國元年(1912年)廂聯保。2004年,增設五津街道。2005年,增設農村社區。 2014年,撤銷五津鎮,設立五津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域與駐地不變。截至2021年10月,五津街道轄11個社區、1個行政村。 街道辦事處駐五津西路83號。 2011年,原五津鎮財政總收入15245萬元,比上年增長60.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39萬元,比上年增長39.9%。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039萬元,增值稅1385萬元,企業所得稅689萬元,個人所得稅3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113.7%、2.1%、54.6%。人均財政收入19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4元。 [1]
位置境域
五津街道地處新津區中南部,東與花橋鎮相鄰,東南與鄧雙鎮接壤、與金華鎮隔岷江相望,西南與永水興鎮毗鄰,西與新平鎮相連,北與文井鄉為鄰,東北與興義鎮隔金馬河相望。街道辦事處駐地距成都市區30千米。 區域總面積21.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津街道地勢平坦,從北到南略有傾斜,西北高、東南低。
氣候
五津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其特點是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濕多變,秋多綿雨。多年平均氣溫16.4℃,1月平均氣溫5.7℃,7月平均氣溫25.6℃。無霜期年平均29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50.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76.8毫米。
水文
五津街道境內主要河道有金馬河、羊馬河、西河、南河,均屬岷江水系。
自然災害
五津街道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暴雨、乾旱、寒潮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84年7月29日,自7月28日23時30分開始,連續32小時下傾盆大雨,電閃雷鳴,雨量達445.2毫米。南河、西河、金馬河、羊馬河匯集洪水,造成內澇嚴重,洪水交織時間長達36小時以上,30日凌晨4時出現最大洪峰達9000多個流量,29日22時五津鎮全城被淹,時間長達30多個小時。全城水淹深度普遍達1.6米以上,有的地方水淹深達4米以上。全鎮總戶數435戶,總人口14805人,被淹3935戶,人口達13397人其中重災戶1357戶,人口6058人。被淹房屋4904間,152900平方米(其中沖走房屋46間,損失金額4.44萬元;全塌房屋26間,價值2.33萬元;危險房屋2645間,損失金額28.76萬元;損壞房屋650間,損失金額達21.1萬元)。沖走沖壞衣物損失金額42.15萬元。洪水中死亡2人,傷124人。
自然資源
五津街道有農業耕地面積0.7萬畝。
人口
2011年末,原五津鎮轄區總人口7.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19萬人。另有流動人口17362人。總人口中,男性39673人,女性39577人;14歲以下8900人,15~64歲61284人,65歲以上9066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7.9萬人;有藏、蒙古、回等15個少數民族,共277人。其中藏族4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17%;蒙古族37人,占13.4%;回族34人,占12.3%。2011年,原五津鎮人口出生率7.3‰,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2.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621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五津鎮財政總收入15245萬元,比上年增長60.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139萬元,比上年增長39.9%。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039萬元,增值稅1385萬元,企業所得稅689萬元,個人所得稅3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0%、113.7%、2.1%、54.6%。人均財政收入19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94元。
農業
2011年,原五津鎮農業總產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12%,農業增加值占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2.4%。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2011年,原五津鎮生產糧食4063噸,其中水稻2730噸,小麥881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油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838畝,產量5424噸,主要品種有茄子、生薑、蘿蔔、白菜、青筍等;油菜子產量316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原五津鎮生豬飼養量14936頭,年末存欄6872頭;羊飼養量591隻,年末存欄230隻;牛飼養量126頭,年末存欄80頭;家禽飼養量59.9萬羽,上市家禽53萬羽。2011年,原五津鎮生產肉類2273噸,其中豬肉1006噸;禽蛋352噸,鮮奶326噸;畜牧業總產值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