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椏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椏果(學名:Dillenia indica Linn.)是五椏果科五椏果屬植物,常綠喬木,常綠喬木,高25米,胸徑寬約1米,樹皮紅褐色;
嫩枝粗壯,有褐色柔毛。葉薄革質,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先端近於圓形,有長約1厘米的短尖頭。
花單生於枝頂葉腋內,花梗粗壯,被毛;萼片5個,肥厚肉質,近於圓形。
果實圓球形,不裂開,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種子壓扁,邊緣有毛。
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原產於喜馬拉雅山外圍東部地區。天然分布地域寬廣,從印度、緬甸、斯里蘭卡、馬來西亞、爪哇到東南亞太平洋島嶼及馬達加斯加均有分布。
現已引種至熱帶亞洲的大部分國家,美國也有引種。中國台灣、海南、廣東湛江、福建廈門、雲南省南部均有引種種植。
喜生山谷溪旁水濕地帶;喜高溫、濕潤、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
其樹形壯觀有氣勢,樹冠潔淨颯爽,葉形及花均美麗,在園林綠化上受到廣泛歡迎;
果實碩大誘人,味酸、清香,可鮮食;根、皮均有一定藥用功效,木材材質優良。
- 中文名 五椏果
- 學 名Dillenia indica Linn.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側膜胎座目
- 亞 目山茶亞目
- 科五椏果科
- 屬五椏果屬
- 種 五椏果
- 命名者及年代 Linn.,1753
五椏果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25米,胸徑寬約1米,樹皮紅褐色,平滑,大塊薄片狀脫落;
嫩枝粗壯,有褐色柔毛,老枝禿淨,有明顯的葉柄痕跡。
葉薄革質,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15-40厘米,寬7-14厘米,先端近於圓形,有長約1厘米的短尖頭,
基部廣楔形,不等側,上下兩面初時有柔毛,不久變禿淨,僅在背脈上有毛,
側脈25-56對,干後在上下兩面均突起,脈間相隔5-8毫米;第二次支脈近於平行,
與第一次側脈斜交,脈間相隔2毫米,在下面與網脈均稍突起,邊緣有明顯鋸齒,齒尖銳利;葉柄長5-7厘米,有狹窄的翅,基部稍擴大,多少被毛。
花單生於枝頂葉腋內,直徑約12-20厘米,花梗粗壯,被毛;
萼片5個,肥厚肉質,近於圓形,直徑3-6 厘米,外側有柔毛,花瓣白色,倒卵形,長7-9厘米;
雄蕊發育完全,外輪數目很多,內輪較少且比外輪長,無退化雄蕊,花葯長於花絲,
頂孔裂開;心皮16-20個,花柱線形,頂端向外彎;胚珠每心皮多個。
果實圓球形,直徑10-15厘米,不裂開,宿存萼片肥厚,稍增大;種子壓扁,邊緣有毛。
花期4-5月。果期10-12月。[1]
五椏果主要價值
經濟
散孔材,心材深巧克力色,具白色條紋。與邊材區別略明顯,邊材胡桃色。
木材有直順的黑色條紋,華麗高貴,具銀色光澤,無特殊氣味,紋理交錯,結構細,略均勻,
木材重(氣干密度0.7克/立方厘米以上);很硬,強度甚高,衝擊韌性中,
不易變形,握釘力強。木材不耐腐,生材切削加工容易,切削麵光潔,
油漆、膠粘性能良好,是家庭裝飾中地板、裝潢的上佳材種,
在建築上用作地板、房架、擱柵、柱子、橫樑、椽子及天花板式、線條、牆壁板等室內裝修,
另外還適用於高檔家具、廚櫃、農具、美術工藝品、船舶、膠合板等。[2]
園林
樹姿優美,葉色青綠,樹冠開展如蓋,果實碩大誘人,葉形及花均美麗,分枝低而稍下垂,近地面,
而且栽培管理粗放,移栽成活率高,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風景區觀賞樹、小區綠化樹、行道樹和海濱抗風樹。在種植形式上靈活,
可孤植、單行植、雙行植和群植等。幼兒園不宜栽植,因果實大,避免落果傷及幼童。 [2]
藥用
五椏果的根、皮具有解毒消腫、收斂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淤血腫脹、皮膚紅腫、無名腫毒、癰疽瘡瘍、蟲蛇咬傷、痢疾、腸炎、秋季腹瀉。果實多汁而帶酸味
,清香,可鮮食,也可制各種飲料,作果醬原料。嫩果可煮熟後醃漬鹹菜,
在馬來西亞果醬還被用來洗髮。將果汁與糖水混合,還可用於治療發燒病人的咳嗽。
植物文化
五椏果的別稱來源,第倫桃是為了紀念牛津大學植物學教授J.I.Dillenius(1684-1747年)對植物學的貢獻;
擬枇杷則是因它的葉形似枇杷的緣故得名。象蘋果主要來自英文名Elephant Apple的意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