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互補性互補性是人際吸引的規則之一,具體指雙方在交往時所產生的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當交往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雙方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如優柔寡斷的人往往喜歡和果斷的人在一起。 除了互補性之外,相似性、熟悉與鄰近、個人特徵等都對人際吸引有影響作用。
中文名:互補性
外文名:Complementarity
學 科:社會心理學
應 用:人際吸引
具體內容
互補性是社會心理學中人際關係理論中的一個專用語。指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大體上說來它包括二個部分,即相互間的增強作用的滿足和彼此心理特性相反者的心理互補作用。一般說來,人與人一旦開始交往,其所建立的人際關係能否得以持續或停止,有賴於彼此動機得到相對滿足,即所謂的社會增強作用。社會心理學家西保與凱利研究認為,雙方相處,對雙方都有助益,或彼此都有類似的態度時,兩人的關係便有繼續的可能。相反,如果一方增加了難以持續。兩個人通過彼此間的互補作用所獲的超過由此而來損失時,人際關係才能得以維持。另一方面,人際間的互補性還表現在彼此特性(包括人格)相反者,也互有吸引的現象,這是所謂心理品質的互補性。例如,喜歡主動支配他人者,與期待別人支配自己者,其心理動機有互相得以滿足的趨向,這兩種類型的人生活在一起,可以相得益彰,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這種情形,尤其在男女兩性婚戀交往中成為多見。
美國心理學家克克霍夫(Kerckhoff)等人研究那些已經建立戀愛關係的大學生。研究證明,對於短期的戀愛關係來說,熟悉、外貌、價值觀的相似,是形成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而對於長期戀愛關係來說,互補是發展密切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
其他原則
熟悉與鄰近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此外如果其他條件大體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熟悉性和鄰近性二者均與人們之間的交往頻率有關。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們,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利於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歡。
但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喜歡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頻率時,彼此喜歡程度較高 。
相似性
人們往往喜歡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價值觀及人格特徵的相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相似;社會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齡、經驗的相似。實際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雙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外貌
容貌、體態、服飾、舉止、風度等個人外在因素在人際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給人一種良好的第一印象,人們往往會以貌取人。外貌美能產生光環效應,即人們傾向於認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優秀品質,雖然實際上未必如此。
才能
才能一般會增加個體的吸引力。但如果這種才能對別人構成社會比較的壓力,讓人感受到自己的無能和失敗,那麼才能不會對吸引力有幫助。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錯誤」,會增加他們的吸引力。
人格品質
人格品質是影響吸引力的最穩定因素,也是個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美國學者安德森(N.Anderson,1968)研究了影響人際關係的人格品質。下表是主要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愛程度最高的六個人格品質是: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它們或多或少、直接或間接同真誠有關;排在系列最後受喜愛水平最低的幾個品質如說謊、 假裝、不老實等也都與真誠有關。安德森認為,真誠受人歡迎,不真誠則令人厭惡 [1]
視頻
心管家|心理諮詢-互補性-1.概述
參考文獻
- ↑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