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始建於1987年,位於風景秀麗的麗江市古城區黑龍潭旁。目前,高山所共有在職職工54人,其中:高級職稱9人,中職25人;博士1人,碩士18人;國貼專家1人,碩士生導師1人,省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對象)1人,院學術學科帶頭人1人。在職職工平均年齡33歲,具有一支年輕化、知識化的科研隊伍。
目錄
簡介簡介
自1987年省政府批准成立以來,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高山所」)立足滇西北,面向全省高寒地區,以高山藥用植物、高山花卉、經濟林果、食藥用菌[1]等為主要研究對象,針對正在開發利用和具有開發利用前景的高山經濟植物開展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遺傳育種研究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加工技術研究,開展高山野生珍稀瀕危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同時建立科技試驗示範基地,積極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及相關科技培訓,抓好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促進了高寒地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提質增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高山所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公共服務能力和綜合實力也得到了不斷提升。在農業科技進步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民族團結進步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十一五」期間,高山所共有科研項目72項(其中新增項目58項):國家級項目5項,省級項目27項,橫向項目39項;獲得麗江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出版了專着2部,參編1部;發表論文[2]124篇,其中核心期刊75篇,SCI收錄1篇。共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4項,獲專利授權6項。收集、引進、保存種質資源300份。承辦或聯合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2次。建立了科研與轉化共進的機制,科技推廣和輻射服務面積年均4萬畝以上。
「十二五」期間,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指導方針,根據國家和省現代農業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打造高山花卉、藥用植物、經濟林果、特色食用菌等四個研究領域的學科和專業優勢,着力構建公益類研究所科技創新與服務社會的三大體系:以應用研究為重點的高山經濟植物科技創新體系,以技術集成創新與應用技術為重點的新技術、新成果服務體系,以促進成果轉化推廣和產業開發為主要內容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圍繞三大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應用技術研究平台,科技開發、成果推廣平台,人才培養、技術培訓平台等三類平台。抓住機遇,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紮實推進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基本建設三項重點工作,堅持把滿足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作為農業科技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強化為區域經濟、農業企業和農民服務,加強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發展環境,紮實推進現代農業科研所建設,提高科技對高寒山區特色農產品有效開發的保障能力、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對提升產業水平、轉變發展方式的引領能力,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卓有成效的更大的貢獻。
目前,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全所職工正秉承「科研立所、人才強所、服務興所、開放辦所」的辦所方針,團結拼搏,奮發圖強,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合作,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發展進行科技攻關,力爭為農業科技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研究領域
高山花卉
經過科研人員5年的不懈努力,雲南省農科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培育的高山花卉栒子屬新品種「雪山彩衣」,於2013年3月獲得雲南省園藝植物新品種註冊登記證書。
該品種為常綠、耐寒的木本植物,匍匐性好,耐貧瘠,病蟲害極少,可盆栽和露地栽培,尤其適合公路邊坡綠化。「雪山彩衣」品種的成功註冊登記打破了高山所沒有自我研發品種的歷史,在高山野生花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
食用小漿果
對於藍莓,相信許多人對其的嚮往無疑是某種「形而上」的。這麼說是基於記者對真實的藍莓毫無概念,僅僅可以通過以前吃過的黑莓、覆盆子一類的漿果來想象它的樣子和滋味,它存身於童話、美麗的散文,大自然讀物中,是一種跟山林野地、露水清風聯繫在一起的可愛漿果。
之前聽別人說過,藍莓來自美國,來自那些曾經讓我們嚮往的西方文明地帶,又有多少人了解到在我們熱愛的雲嶺大地上,一顆顆藍莓的種子正在孕育着藍莓這一產業的興起。據說,藍莓具有良好的營養保健作用,有防止腦神經老化、強心、抗癌軟化血管、增強機體免疫等功能,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譽為「黃金漿果」。聽起來,這種「漿果」很神奇,但記者所知道的關於藍莓的全部信息,都是些抽象的、二手的、想象的……
吃過藍莓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昂貴的水果。藍莓鮮果在國際市場上售價昂貴,每500克價格為10美元左右,而在2009年7月,藍莓鮮果在上海家樂福的零售價為每公斤270.4元。價格不菲,當然,它的營養價值更全面。
為了揭開藍莓的神秘面紗,記者採訪了致力於藍莓研究的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在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漿果資源產業化應用研發團成員隊楊正松的介紹下,收穫頗多。
一探究竟,初識「小漿果」
原來,藍莓是一種灌木,生長在海拔較高的林冠下水濕地里,每年五月份開花,七月初果實成熟。開花是由下向上逐漸開放,果實是由上向下逐漸成熟,採摘周期很長,沒成熟的果實是淺綠色的,成熟後是藍紫色漿果,它有很多種類,按國際慣例統稱為藍莓。
如果真要從專業層面來說,藍莓又稱為藍漿果,果實呈藍色,果皮具有一層白色果粉,果肉細膩,種子極小,清淡芳香,為一鮮食和加工佳品。藍莓富含VC、VE、VA、SOD、花青素和食用纖維等其他品種少有的特殊成分以及豐富的鉀、鐵、鋅、錳等微量元素。而根據美國Tufts大學的分析,在40種具有抗氧化效力的蔬菜和水果中,藍莓的花青素含量排名第一。除了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視力、抗氧化、抗衰老、美容養顏之外,藍莓還有延緩腦神經衰老、提高記憶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環、改善睡眠、延緩記憶力衰退、預防心臟病、預防癌症,被人們視為「超級水果」、「萬能水果」! 藍莓果因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人類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如此獨特的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定會引起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高度重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藍莓引進種植以來,藍莓種植迅速在國內蔓延發展,2000~2005年,藍莓栽培逐漸擴展到山東、遼寧、黑龍江、浙江、重慶、雲南等省市,生產基地面積達到約200公頃。2006年以後,由於國內和國際公司的對藍莓生產和藍莓栽培的大量投資,藍莓產業發展迅速,截至2007年,基地面積已增加到1323公頃,從2001~2007年的7年時間內,栽植面積增長了54倍,藍莓的總產量由2噸增加到390噸,由於其他省份發展比較晚,產量主要以山東省、遼寧省栽培的高叢藍莓和吉林省發展的矮叢藍莓為主,2007年年產量分別為205噸和80噸,藍莓產業的發展在全國迅速發展,對各地產生了綜合性效益。
藍莓產業作為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又具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其生長栽培也具有特定的環境。
潛心科研,鍛造「大產業」
在和楊正松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首先嚴格的土壤酸性條件是藍莓栽培成功的關鍵,在土壤酸性方面,藍莓的最適應土壤酸度範圍是4.5~5.5,因此土壤改良是藍莓栽培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這是藍莓生長所必需的而且是特殊的生長環境。
此外,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四季分明,這些氣候特點與美國南部兔眼藍莓和高叢藍莓分布區相近,是發展藍莓的最適區域。另外,種質資源豐富,雲南省具有十分豐富的野生漿果資源,其中野生藍莓有46種,12個變種,占中國野生藍莓總數的一大半,其中大部分為雲南特有種。這些特有種在遺傳上均為獨一無二的種質類型,這為我們以後的新品選育種創造了極大的便利。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可以將引進與本土資源開發有機結合,發揮最大的優勢來支撐藍莓產業的發展。
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2003年開始藍莓引種種植,先後從國內外引進30個藍莓品種,對國內外引進的藍莓品種進行綜合評價,篩選出適宜云南不同區域栽培且具有商業開發前景的藍莓優良品種。開展藍莓扦插、嫁接、組培等種苗生產技術研究、藍莓土壤改良技術研究、優質栽培和管理技術,進行品種示範及產業化開發。目前已示範帶動昆明、玉溪、曲靖、大理、麗江等州市發展藍莓產業,形成一定規模。
近年來,雲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高山植物研究所、省內外藍莓研究有關專家和企業先後多次對雲南省藍莓產業發展相關問題,進行了科學研究,認為雲南具有發展藍莓產業良好的土壤條件。根據有關數據顯示,雲南省有廣闊的酸性土壤分布,其中適宜藍莓生長的土壤(pH值4.5~6.0)合計1662.5萬公頃。雲南省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省份,自然地理環境十分複雜,複雜的環境鑄就了雲南季風氣候和立體氣候背景,構建了與多樣性氣候和複雜化地形相適應的生物多樣性,使得藍莓的系列品種都能在雲南找到適宜的生長環境。經過引種、試驗種植認為雲南是我國少有的全年多季節栽培藍莓適宜區,在全國範圍來說雲南是最適宜藍莓栽培的省份。
為進一步加強團隊的科技創新能力,研究團隊對雲南境內越桔(野生藍莓)、懸鈎子等屬的小漿果植物進行資源收集、評價及保存。收集了小漿果種質資源共169個種和變種1500多份活體標本,在麗江建立了10畝的藍莓種質資源圃,標準化示範推廣100畝。承擔相關科技項目6項,研究團隊申請相關國家發明專利7個,其中越桔果酒的釀造方法、越桔客土栽培方法、越桔種子育苗方法3個發明專利已被授權。
2009年高山經濟植物研究所漿果資源產業化應用研發團隊成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之一。同年,團隊負責人和加衛副研究員當選為中國園藝學會小漿果分會常務理事,農業部公益性行業專項「小漿果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範」雲南項目負責人,入選2010年雲南省創新人才培養對象,研究方向為藍莓種質資源創新利用,2010年10月作為 「雲南農業科技大課堂」主講專家,受邀錄製雲南藍莓栽培技術講座。
特色優勢,爭創「大品牌」
藍莓作為一種新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已經引起眾多消費群體的重視。發展藍莓產業,不但使我省藍莓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研究等領域進行長期、深入的開展下去,豐富了我省的水果多樣性,而且,對我省高山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脫貧致富,真正實現植物資源保護在提高人們經濟收中實現的目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發展藍莓產業,經濟效益突出,區域特色鮮明,適應現代健康消費,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規模種植、多層次加工及國際性營銷,必將對山區經濟乃至全省經濟的總體發展,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優化產業結構,保持經濟的高效可持續發展。發展藍莓產業是保護生態,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的現實選擇。適應市場需求,實施產業化的藍莓生產栽培,是保護野生小漿果資源的最有效措施。
總之,藍莓是一種小漿果,的確是我省實現生物經濟大省不可或缺的具有巨大潛力的產業。發展小漿果產業對於促進我省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生態效益型經濟,打造新型的可持續的地域高效產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藥用植物
2013年7月3日,應劍川縣政府和雲南興瑞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邀請,薛潤光副所長在劍川縣委黨校主講了「劍川縣省級勞動力轉移瑪咖種植技術培訓班」。參加培訓班的有劍川各鄉鎮分管領導,科技人員,種植大戶等70餘人。培訓班首先由趙副縣長作了動員講話,隨後薛副所長作了一個多小時的培訓講座。他首先介紹了高山所的基本情況,然後對瑪咖種植技術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包括移栽時間,栽種方法,雜草和病蟲害處理,有機肥使用等全面系統的作了講解,並為學員發放了課題組自編的「瑪咖大田栽培技術手冊」。現場培訓結束後,又趕赴興瑞祥公司瑪咖育苗基地,現場指導學員瑪咖種植技術。劍川縣電視台全程記錄了培訓班和現場教學過程,並對薛副所長進行了採訪。政府、企業、農戶對培訓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食藥用菌
麗江市玉龍縣石頭鄉一農戶傳來喜訊,在他的羊肚菌仿生栽培田裡發現一朵高約13cm、直徑約3cm的特大羊肚菌,實屬罕見。今年春季滇西北乾旱少雨,野生羊肚菌少有生出,而農民朋友種出這種大型菌,也只有在光、溫、肥、水等各種生長條件都達到理想狀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該農戶從2007年開始在高山經濟植物所科技人員帶領下,科學種植,嚴格管理,每年羊肚菌種植都有較好的收成。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食藥用菌?作用是什麼?,搜狐,2021-12-20
- ↑ 新手投稿如何快速發表論文 ,搜狐,20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