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游瀋陽故宮(宋廣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游瀋陽故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二游瀋陽故宮》中國當代作家宋廣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二游瀋陽故宮

一九八三年出差東北時,我順路遊覽瀋陽故宮,來去匆匆,算是到過一次。二O一九年再次隨團出遊時,一個問題迸出:清王朝為何岀現兩個故官?為此,我查找資料,專門做了清朝初年的功課。

清朝初年,史稱後金。努爾哈赤皇太祖闖天下,於一六一六年確立清王朝,年號「天命」。11年後,一六二七年太宗(皇太極)立元,年號「天聰」。一六三六年改元「崇德」。到一六四四年,世祖福臨繼位,立元,年號順治,並於當年遷都北京。清王朝自一六一六年成立,至一六四四年,28年間的國都建在瀋陽。而明王朝一六二八年才亡。弄明白這段歷史,也就知曉產生兩個故宮的原由,一六一六年努爾哈赤建立清朝立元即位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尚在北京故宮臨朝聽政。所以,清朝初年的權宜之計,只可在關外的奉天(瀋陽)暫棲。

瀋陽故宮,始建於一六二五年。規模相比北京故宮,僅是其十二分之一,六萬平方米。三十多年前留下的印象深刻,覺得這座赫赫威名的古建築群,老態龍鍾,陳舊蒼涼,全無帝王皇宮的氣派——本是挺有氣勢、高大的殿宇,屋頂瓦檐竄出了草,星星點點,點綴着的綠,不是綠葉配紅花那種讓人怡神的綠,而是令人厭惡,不該岀現的綠,衰敗的綠。斑駁的宮殿門窗、廊柱、屏風,還有凹凸,甚至有深坑的古青磚地面,突顯出這座王宮的衰敗與荒涼,同時也真實體會到當時我們國力的不足。皇宮院牆外,窄巷、窩棚、平房、小院,還有蜘蛛網般的電線和粗壯的木電杆,上下交錯,鱗次櫛比。市井的雜亂、喧囂、無序,與故宮院牆內的荒涼、破敗、頹象,形成的對照,倒也搭配。是至今仍未消失的記憶。

二O一九年隨旅遊團再次相逢,故宮整體建築依舊,「顏值」已大變。走下大巴車遠遠觀望,先已明顯感受到它的恢弘氣象,大門外辟出很大一片長方形、高出馬路的廣場。廣場東西兩側入口處,各建造一座高大、宏偉的木質牌坊,遙相呼應。紅彤彤的宮牆,厚重、挺拔、威武,齊刷刷地綿延, 難望盡頭。站在廣場上向里望,紅牆黃瓦,起着高聳的宮殿熠熠生輝。

修葺一新的宮門格外壯觀。不是帶着高門樓的門,而是一座宮殿般的建築,坐北朝南的一座大殿。大殿正中的兩間,南北通透,既是故宮的大門。大門之上,殿廊檐下,高懸着一塊金字匾額,上書「瀋陽故宮」,是郭沫若先生的真跡,遒勁有力。原來,這大殿既是故宮的重要建築,也是大清門。

大清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大型殿宇。其梁、柱、檁、椽、門、窗,皆榫卯結構,手工打造。大清門建在有七八級台階的青石基台上。迎面是6根方方正正,棕紅顏色巨大木立柱支撐着的大殿前廊,前廊上檐是雙層、描金彩繪的方椽托擎着地起着高脊的殿頂。殿頂上的通長脊張揚、厚重、敦實,內嵌飛龍紋飾。殿頂用黃琉璃瓦鋪就,齊刷刷,由脊頂尖帶着凹弧線,金光閃爍,直瀉廊檐,與檐下棕紅色的廊柱,上下呼應,組合成惟皇家獨享的尊貴和奢華。

進入故宮,坑窪不平殘破的古磚地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橫平豎直非常平整的大青磚地。夜間的一場大雨錦上添花,故宮院中似是剛被沖洗過,潔淨、怡神、清新。路旁樹下供遊人納涼休息的石桌、石凳,平整光滑。其上還漂浮着星星點點的雨珠晶瑩剔透。微風輕拂,雨點滾動着,明亮、素雅,宛若珍珠,煞是好看。地上的大青磚浸透了雨水,濕漉漉的,柔潤清涼,走在上面尚未賞景,一股清新、清爽的感覺,已從腳下升騰,竄遍全身,欣喜、愜意,油然而生,好不舒暢!

我們沿中路,由南向北直至故宮後宰門,右轉,順故宮後牆,觀賞了角亭、假山、玉橋、花苑。再折返,沿東路向南,游回至大清門時,已經沒有再逛西路的時間,留下遺憾,不贅述。只說印象深刻的中路、東路及其他建築。

大清門直對故宮中路。進入,於路中央的中軸線上,依次是崇政殿、鳳凰樓、青寧宮三大建築和東西兩側的衍慶宮、麟趾宮、永福宮、官雎宮。

路中央的三座建築,如同北京故宮的三座大殿,由南向北依次整齊間隔着。不同處在於,這裡除中規中矩、莊重大氣的崇政殿外,另兩座是樓閣。三四層高的飛檐翹角的樓閣喧賓奪主,占據了中軸線上的至高點;殿宇相形顯得矮小。不知當初的設計是何用意。估計設計者沒參照北京故宮的規制和講究。不過,這種布局並沒影響皇宮尊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或許,努爾哈赤皇太祖、太宗皇太極兩代開國君主運籌帷幄,——篤定日後不久必可入關,一統大中華。暫棲的皇宮無須趨同,更不必太多講究,也未可知。

遊覽中路時,對鳳凰樓兩側的四座皇宮印象深刻。尤其永福宮和關雎宮。並非其建築出奇,而是當初住在這裡的主人的名氣,引起我的興趣。永福宮的主人是莊妃,既是康熙帝尊諡的孝莊文皇后。莊妃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是清政府近300年間湧現出最精於治國的女性,是清末的慈禧太后望塵莫及的治國奇才,也是為康亁盛世夯實基礎的人。

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連同電視連續劇,是遵從史實的文藝作品。莊妃,13歲入宮嫁給皇太極,25歲生福臨。順治帝49歲主政,扶持孫子,幼小的康熙登基。壽終74歲。其間,她經歷了清朝皇太極、順治、康熙,三代皇帝,並於眾多事件重要關口起到巨大作用,化險為夷,化危為安。是位治國好手,非凡的政治家。斯琴高娃飾演的莊妃,更為這位了不起的人物增色。

與永福宮緊鄰的官雎宮,是莊妃姐姐的寢宮,姊妹兩人同時嫁給太宗皇太極。兩個宮內的陳設,大體一致,都是如大廳般高闊的「寢室」。進門沿一面牆有一個燒火炕的灶台,灶台的兩個灶膛上沿各壓着一口大鐵鍋。灶台與屋內的炕,用通頂高的木板間隔着。火炕很窄,難躺下成人的寬度,沿三面牆,半圈,排成凹狀的長炕。炕上倚角擺放高立櫃;炕中間貼牆放矮櫃或短桌;炕中間處,擺放着漆着大漆的方炕桌和布墩坐墊。兩宮的西牆中間都貼牆供奉着佛龕。據說,這是滿族以西為尊的習俗。沒有火炕,有門窗的一面,貼牆單獨擺放着有幔帳的床,另有各種家具。

以往,我始終對包括北京故宮,內寢宮中的窄炕不理解。是這次瀋陽故宮游,方有所悟。明白了此窄炕非是一般理解中的那種專供夜間睡覺用的「炕」,而是起着「暖氣片」作用,於冬日散發熱能,方便生活,具備坐、倚、躺,也包括睡覺等,多種功能的,如同門窗一樣重要的室內設施。

故宮東路的主要建築,由大政殿和十座王亭組成。大政殿位於故宮東北角,東路的最北端,面對着80米寬的大道兩側的十座王亭。王亭分左右,勻稱地排列,占據了大半個東路。這一區域是清朝初年議政的所在地。首位的兩座王亭分別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往南,依次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各旗的王亭,輕重等級森嚴。

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中的一種獨特形式——戰時旗人丁壯,人皆是兵,有極強的戰鬥力;和平時期全退歸民,不誤民生。努爾哈赤靠的就是這八旗兵制度,以及二千多年前春秋時期已經成熟了的,打遍天下無敵手,並被趙武靈王引進中原,幫其建立霸業的強悍的胡服騎射,而一統天下,滅明立清。所以清朝建國後,非常重視八旗軍,尊重、利用併攏絡八旗軍的首領,首先在故宮建造了十王亭。

清政府的建立,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次少數民族執政的封建王朝。王朝建立之初,排斥漢人參政,權力集中在皇族和旗人頭目手中。旗人、旗軍的地位各不相同,等級森嚴,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惟恐權力旁落。清庭進關後推行的「跑馬圈地」運動,更是為鞏固其政權,安撫旗人首領的舉措。因此,也遺留下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受恩惠、被恩寵的貴族後裔,免除稅賦,生活無憂,不學無術,吃喝玩樂,世代相傳,坐吃山空。

時至清朝末年,大多男人已經蛻變成缺少生存技能的公子哥兒,任何正事干不來,遊手好閒,只會捧角、票戲、鬥蛐蛐、唱岔曲兒、品京韻。要不就是提籠架鳥,泡茶館,泡澡漟子,以致演變成民國初年清庭貴族失意的社會現象。如老舍先生《茶館》中的松二爺,電視連續劇《傳奇大掌柜》中的關貝勒爺,以及眾多靠賣房產、典當,甚至賣祖宗墳地為生,整日遊蕩,坐吃山空的那氏、關氏,貝勒爺們既是。

沒沾清政府光的旗人後裔,卻湧現出幾位了不起的人物。其中,文學大家、語言泰斗的老舍先生,就是出身正紅旗家庭,屬於正經八百的旗人後裔。其父蘇永壽,於滿清政權僅剩10年歷史的末代,仍是為皇家守城的,「皇城護軍,月薪三兩餉銀」(摘自《老舍自傳》)的低級別軍人。

民國時期,在畫界被譽為「南張北溥」中的「北溥」,既是大畫家溥心畲。溥氏家族屬高貴旗人,大畫家絕對是上三旗後裔中的佼佼者。據說其遺存的畫作,在如今拍賣市場中的行情,比之張大千,已在其上。

另一位,大書法家、畫家、書畫鑑定家啟功先生,也是沒落的旗人家庭出身。這位老人家,更是近現代名人中極少、或者唯一,為自已撰寫墓志銘的書法大家。其內容印象深刻,押韻上口,曾可背誦,不妨實錄,聊算為本章節旗王亭中的旗人首領們,添些其後人的逸事趣聞,湊個熱鬧。全文如下: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就。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上錄《墓志銘》是啟功先生,1978年患重病期間撰寫。於幽默、自嘲中盡顯睿智、豁達,讀後不忘。

接下來說大政殿。儘管該殿沒建在故宮顯赫的中軸線上,但是,它的重要和作用,卻不亞於建在北京故宮中軸線上的太和殿。所以,就建築本身的規制規模,已經遠遠高於瀋陽故宮中的其它建築。

大政殿並非是那種中規中矩、坐北朝南的方正殿宇,而是檐有八角,牆有八面,呈圓柱狀的建築。是一座氣勢恢宏,華麗雄偉的大殿。是一座木結構,全部榫卯相連,無一鐵釘固定,純手工建成的大型建築。與同是榫卯結構的大清門,有很大區別。

從底部說起。基台別具一格,與大殿形狀一樣,同樣是八角形,高出地面一米多,托擎着大殿。高出的石台基,如同面朝八方,八個巨大的橫幅鏡框,每面台基的四框全是藝術造型的漢白玉鑲邊,內嵌鏡面般的墨石,黑白分明,特別醒目。基座外沿寬出大殿足有三米。周邊一圈是半人高的漢白玉石雕圍欄。石基座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設置了帶石護欄,專供進出大殿的寬石台階,台階兩側的下方,各有一尊大石獅。石基台上,繞大殿八面雕花、棕紅色的木牆外端,矗立着32根有二三人圍粗,同是棕紅顏色的木立柱,支撐着有八個吊角、雙層飛檐的高殿廊,氣象恢弘。

尾相連的青飛龍。只是氣勢大不如大清門的脊頂看着那樣震憾。八溜脊頂垛圍成圓,向上攢出的殿頂尖,格外耀眼,是一串,如同穿就的糖葫蘆,薄厚、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矗立於八角殿頂,蒙古族特色明顯,粗獷、豪放,盡在無言中。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下首的廣場上,分左右兩溜有序排列。十王亭中,除去為首的左、右兩翼王廳,另八個旗王亭的大小、形狀、規制統一,全是呈長方形三面探出寬廊檐的磚木結構。所謂「亭」,實是有牆有門,形同廟宇般的殿。臨路的一面,是通頂的,由多塊雕花,棕紅顏色木板對拼成的牆,中間兩扇是門,南北兩側才是厚重的青磚牆。沿亭四周,每面立有四根粗大圓立柱,托擎着探出的寬廊檐。廊頂的青瓦與紅門、紅柱相匹配,一座挨一座地綿延近200米。呈現出大片莊重、素雅的建築群。

資料顯示,瀋陽故宮共有建築114座,房屋500餘間。此番遊覽,所到之處量化估算,二三成而已。尤其西路,占故宮三分之一的地方,根本沒涉足。留下不小遺憾。但是也很知足,畢竟見到了與原印象大不一樣的「新」故宮。再次相見,老友重逢之感很親切。將近四十年了,當初的青壯年早已歩入老年;此段時光對於古建築,也應當算往「老」的方面挪了一小步吧。可是故宮非但未「老」,反而「返老還童」,容顏增值!作為曾經的遊客,我心生感慨,瀋陽故宮舊貌換新顏折射出的是,我們國家的巨大變化感受到的是國力的強盛,社會的進步,人民的富足。體會到的則是幸運、欣喜和自豪。

古建築適逢今盛世.深為瀋陽故宮這位「老友」慶幸。[1]

作者簡介

宋廣文,天津水運企業退休幹部,76歲,酷愛文學,塗塗抹抹。散文、遊記、工作回憶,多有涉筆,自娛自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