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二月二,咬蠍尾(淮占科)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二月二,咬蠍尾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二月二,咬蠍尾》中國當代作家淮占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二月二,咬蠍尾

農曆「二月二,龍抬頭」,這是神州大地幾乎婦孺皆知無人不曉的。在我們晉南運城一帶,還流傳着「二月二,咬蠍尾」的習俗。

「咬蠍尾」,並不是真的去咬蠍子的尾巴,而是在農曆二月二這一天,大人小孩手裡都拿着根麻花,想不想吃,都要咬去麻花的兩頭,俗稱「咬蠍尾」。之所以有這麼個有趣的風俗,據說,在這一天咬了「蠍尾」後,這一年便不會被蠍子蜇了!

大家知道,蠍子是有毒的,與蜈蚣、毒蛇、壁虎和蟾蜍合稱為「五毒」。蠍子那像魚鈎一樣的尾刺非常毒辣,一旦被蠍子蜇了,疼痛非常厲害,被蜇的地方會很快腫起一個紅紅的大包。不折騰你難受上幾天,這腫塊是不會消退的。所以,既然咬麻花,可保一年不被蠍子蜇,何樂不為呢?於是,每年到了農曆二月二,人們便樂此不疲。

「咬蠍尾」真的可保一年無虞,不被蠍子蜇嗎?我沒有考證過,也無意於實驗,不敢瞎說。但隱隱約約記得小時候,好像被蠍子蜇過,就蜇在右腳小腳趾的外側,疼得哇哇叫,眼淚都掉下來了,疼了好幾天。那是個暑天晚上,我在屋檐下的台階上鋪了涼蓆、褥子納涼,殊不知牆根往往也是蠍子出沒的地方。暑天夜裡,暑熱難耐,那年頭,電扇都是稀罕物,別說有空調了。前半夜休息,農家人大都是在院子裡鋪上涼蓆,席地而臥,也有整夜睡在院子裡,一覺睡到大天亮的。蠍子也出來乘涼,於是,我就被蜇了,所幸是只小個子的蠍子。那年農曆二月二,是否淘氣忘了吃麻花「咬蠍尾」,記不得了。 當然,真有忙得忘記吃麻花「咬蠍尾」的時候,但卻沒記得再被蠍子蜇過。是運氣好嗎?興許!但我想,根本的原因是,生活條件好了,住進單元樓里了,家裡也裝了空調了,徹底與蠍子隔絕在兩個世界了。

也許有人會說,吃麻花,蠍子就不蜇,這不是迷信嗎?你可千萬別這麼認為!因為,把科學還解釋不了的事物、現象就歸結為迷信,本身就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

的確,麻花與蠍子,風馬牛不相及,但怎麼就聯繫到了一塊呢?難道煮麻花的由來真的跟蠍子有淵源?還是蠍子成精變成了麻花?這是個頗有意思耐人尋味的問題。好在現在智能手機在手,就是上百萬個為什麼,查起來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於是,我便輸入了個「煮麻花的來歷」,一搜,一看,果不其然,還真是跟蠍子有關。

相傳很久以前,大營一帶毒蠍橫行,人們為了詛咒,每年農曆二月二,家家戶戶把和好的面拉成長條,扭作毒蠍尾狀,油炸後吃掉,稱之為「咬蠍尾」。久而久之,這種「蠍尾」就演變成今天的麻花。原來如此!至於大營,是運城的韓家營、王家營還是貴家營?就不必再較真了。

雖然不是蠍子成精,但小時候,我卻聽母親講過一個蠍子精的故事,很感人。說是古時候一個村裡有個小伙子,父母過早雙亡,就他一個人孤單生活,跟牛郎一樣。小伙子很勤勞,每天太陽還沒爬起來,小伙子就到地里幹活去了,到了飯點再回來做飯吃,很是辛苦。

忽然有一天,小伙子下地回來準備生火造飯,卻發現鍋蓋是熱的,掀開鍋蓋,熱氣騰騰,篦子上有熱饃,揭起篦子,鍋里還熬着黃橙橙稀稠正好的小米湯,再看炒勺里,還捂着炒好的熱菜。小伙子好納悶,是誰這麼好心呢?大門可是關着的呀!雖然百思不得其解,肚子早已咕咕叫了,先吃飯再說。接下來幾天,天天如此。不僅小伙子奇怪,連經常在一起幹活的人也好奇,這小伙子一個人下地幹活回家做飯,變得越手腳麻利了。

小伙子按捺不住,便把此事講給一位老人。這老人多少懂得些陰陽之術,告訴小伙子,「你明天早上裝作上地里,開門後人不出門,一如平常腳步聲裝作走出去,然後把門閉上,悄悄躲在門後面,看見有人來做飯,你悄悄跑到身後把她抱緊了,千萬別鬆手。我會幫你處理。」

第二天早上,小伙子依計而行,裝作若無其事地躲在門後,過了一會,聽見廚房有響動,小伙子躡手躡腳跑過去,迅速抱住了這個女的。女子突然被抱住,不由回過頭,小伙子一看高興壞了,多好看的一個女子啊!這時,那位好心的老人也來了,看到院子裡有個偌大的蠍子殼,就明白了,原來是只蠍子精!老人趕忙把蠍子殼點火燒了,蠍子精沒殼可回,就做了小伙子的媳婦。

看來,成精的並非都是壞東西。有情有義、溫淑賢良的好精大有精在。《白蛇傳》里的蛇精白娘子就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好女精。魯迅先生就曾用「匕首」和「投槍」刺向那個做法破壞白娘子和許仙姻緣的光頭和尚法海,叱責他心術不正,棒打鴛鴦。電影《追魚》里的鯉魚精也是位情深義重的好女精,為了和情投意合的張珍結為連理,不惜一死,和天兵天將對陣,幸得觀音菩薩及時搭救,寧舍千年道行,放棄成仙,寧忍痛苦拔掉三片魚鱗,也情願打下人間受苦。這才是,人間自有真情在,只要是精不是怪。精與妖精和妖怪,還是有區別的。

呵呵,「咬蠍尾」,咬出這麼些趣事,聊記於此,曬樂而已,勸君莫嚼出其他什麼味道來![1]

作者簡介

淮戰科,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網認證詩人。

參考資料